每每在书中读到成长式的教育模式,总是不由得心生羡慕之情。
想想当年不选择去学校当老师的原因,在于怕自己不够本事而“祸害”了学生。到头来一整理自己的思想,确有些稚嫩。实践出真知,更何况自己本身是一个有着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
先举几个例子:
1.我在中学当心理老师的时候,曾经接待过一个学生,是被老师认为不可教育,上课不停影响他人男生。由于他的不遵守纪律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导主任把他交于我管理,在短短的几天相处中,我发现他是一个充满阳光有自己想法又有学习欲望的孩子,与教导主任的评价如此不同。于是,我去旁听了他们的授课过程。课程中我注意到,老师与他已形成一种模式,当这位学生一有什么小动作的时候,老师便会停下来大发雷霆,用具有强烈杀伤力的语言进行攻击,而这位学生则会采用更加夸张的行为模式来反抗。
这个情况我会反思两个问题:第一,如果从行为矫正的方法来看,其实这位学生非常希望得到关注,青春期本来就是出于自我关注与在乎外界评价的时期,因此,影响课堂的行为反而会获得老师的关注,但是同时又会引起老师负面的评价,假如老师的思维模式是僵固式的,那么学生也容易把这些负面标签内化,从而强化了其在课堂作乱的行为。第二,这个学生真就如全部人所认为的那样不可理喻?无可救药?如果是大部分人所认识的那样,那这位学生便不会在我这边表现出完完全全的另外一幅模样,通过沟通,我了解到在小学三年级之前,这位学生成绩非常良好,上课认真听讲,与同学关系融洽,四年级转学之后适应不了新环境,于是成绩一落千丈,直到初一依旧没有好转,于是产生厌学情绪,不想学习的时候就想找小伙伴们聊天,刚好碰到了一个僵固式思维的英语老师,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不适应。进一步了解,那位英语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这样评价,在办公室经常在其他老师面前批评这位学生,影响了大部分老师的思维。
2.上班之后我隔壁部门有这么一位领导,这位领导处事原则是业绩导向,唯业绩论,在团队管理和员工成长无所建树,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给每位员工贴标签,“漂亮”、“聪明”、“傲娇”……一系列词汇都可以用上,唯独不关注成长。甚至于,公司有员工发生了巨变引起了他的关注,马上就开始评价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这领导典型的僵固式思维,也代表了极大部分在中国这种拔尖教育下生产出来的人,你能做得出业绩,考高分就是聪明,高人一等,你不能就是怂货。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让对下一代的教育也延续如此。
每位家长都有让孩子变好的心,我们不担心没有爱的家长。我们担心的是有爱却没有正确方式去爱的家长。这样的家长以爱的名义,让孩子深陷苦难。很多人长大后的行为模式,便深受小时候的教育影响着,但是当这种模式引起种种事故的时候,成人便会陷入困惑。看下面一个例子:
细看上面的对话,心里真的很复杂。以我个人的成长经验来看,假如当初我母亲的教育方式是这种模式,那么我内心的纠结与自我否定应该会少很多。犹记得小时候,当上菜的时候我不小心把汤泼出来的时候,就会被母亲大声呵斥,说我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于是吃饭都是带着情绪在吃,以后再也不愿意尝试去端菜,如果再去端菜,也会充满巨大的压力。
长大后,我时常回想起这个画面,特别是当我以同样的模式被呵斥的时候,我便会产生剧烈的压力感。自从学了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方式后,我便知道,我可以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过去,去展望自己的未来,每当不小心犯错的时候,我会关注错误本身,想想是否有法子可以去改进,减少错误的机会,不再过多地沉浸在被责备的忧伤中。
教育不应当是如此么?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去发展孩子,我们知道人的一生都在发展,尤其孩童时期发展迅速,但我们有时却不免陷入僵固的思维中去,去误以为这个世界是一成不变的。
书籍中提到的教育需要高标准+通往高标准的途径,不能同意更多。鼓励不是溺爱,不是降低标准让其体验成功对方就会感激你。好的帮助便是拟定严格的目标并帮助其通往此目标。我们耗费了太多精力与情绪去与标签与评价抗衡,却忽略了关注成长本身。假如明白了这一点,成长式思维的好处便会给教育带来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