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剧界,《狸猫换太子》极为有名,几乎所有的剧种都有这出戏。
这出戏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
宋真宗时,皇帝久无子,他对后宫已怀孕的李妃及刘妃说“你们两个谁先生下儿子,就立谁为皇后。”实际上,李妃是真怀孕,刘妃奸诈,她在假装怀孕。等到李妃生产时,刘妃令太监郭槐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把孩子换出来,并令宫女寇珠把孩子处理掉,寇珠不忍,让太监陈琳把孩子带出宫外,送到了八贤王府上(也有的剧情说,她直接把那个孩子装成是自己生下的,这更合理一些)。李妃则因为生了个“妖怪”而被逐出皇宫。后来,宋真宗死后无子,朝廷就立了八贤王府上的这个孩子为帝。
再后来,包公陈州放粮,遇到李妃,始知真相。他回朝后报告了仁宗,李妃母子相认。而此时已成为太后的那个坏女人刘氏则因为害怕就自杀了。
戏,倒挺有戏剧性,可这是事实吗?当然不是。
在历史的记载中,刘太后是个蛮有传奇色彩的女人。她少孤,由外祖母养大,那时的刘太后我们暂时名之为小刘姑娘。
小刘姑娘十三四岁时成为一名江湖艺人,跟着一个叫龚美的银匠去了京城,并机缘巧合地来到襄王(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府里,当时的她只有十五岁。
襄王挺喜欢小刘姑娘。等襄王晋位成皇帝后,封小刘姑娘为美人,带至皇宫,后封她为修仪、德妃,直到封她为皇后。而她那个银匠丈夫龚美则改姓了刘,被皇后认作哥哥,成为了皇后仅有的后戚。
刘皇后无子。时,宫女李氏生了个儿子,刘皇后就把这个孩子接到身边悉心照顾当自己的儿子。
宋真宗去世时,因太子年幼,遗诏让刘皇后辅助皇太子,并说军国大事由皇后处理。从此,宋朝历史上第一个太后垂帘听政的时期开始了。
刘太后天生聪敏,后在与宋真宗相处时通晓经史并经常帮真宗处理政务,可以说,她自学成了一位政治家。她辅政时,重用名相吕夷简等,内政外交都处置得当,政绩是不错的。
另外,她也是一位对赵宋王朝忠心耿耿的政治家。在她当政期间,有一个叫方仲弓的人上书太后,希望太后依武则天的作法给刘氏立庙,而那个在《狸猫换太子》里忠于赵宋的程琳也给她送上一幅《武后临朝图》,意在怂恿太后称帝。可刘太后却怒斥他们“我不做这样有负祖宗的事情。”
明道元年,病重后才被封为宸妃的李氏病逝,太后未公开治丧。宰相吕夷简在朝会时提出此事,他问:“听说有个宫嫔去世了,为什么没听见宫中传旨治丧?”刘太后吃惊地看着吕夷简道:“宰相也能干预后宫的事吗?”吕夷简说:“我是宰相,事无大小,均当了解。”
刘太后非常不高兴,她让小皇帝退朝,然后返回朝堂单独召见吕夷简,隔着帘子,她怒气冲冲地说:“你想离间我们母子吗?”吕夷简说:“如果太后不为将来你们刘家的安全着想的话,我就不多嘴了。”一句话震住了太后,是啊,李氏人轻,可她毕竟是皇帝的生母,自己是太后,皇帝自然不敢把她怎么样,但自己百年后,刘氏族人的麻烦就大了。于是,刘太后诏令以一品夫人的礼仪厚葬李氏。
取得了太后的旨意,吕夷简又对承办这件事的官员说:“宸妃应当穿皇太后的服装,用水银充实棺椁。”官员不敢,就去奏请太后,刘太后同意了。因当年不宜下葬,故停柩于洪福寺。
1033年,刘太后还政于宋仁宗,同年,刘太后病逝,享年66岁。
太后亡后,皇叔元俨(就是传说中的那个八贤王,为太宗少子)对宋仁宗说:“陛下之母为李妃,而不是太后。据说李妃亡故时死因不明,宫里宫外流言很多。”
宋仁宗得知这个消息深为震怒,他一面派御林军包围了刘府,一面前往洪福寺开棺检查,如果这边发现有问题,那边御林军就立即动手。哪知开棺后,宋仁宗发现棺中他的生母着皇后衣冠,在水银的保存下面容正常,这才放心,并叹云:“人言究不可尽信呀。”于是撤去了刘府外的军队,并把生母李氏与刘太后的牌位并列着放于祖庙,同享供奉。
对照之下,我们可以发现,《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中只和刘皇后把李氏的儿子抱过来当自己的儿子这件事沾那么一点儿边儿,其他的,都是编的。剧中人物的善恶也与在真实历史中存在过的那个人基本无关。
有人说,那抢人家的儿子还不是坏人吗?这就是不了解古人了,在古时的宗法制度里,无论是皇宫还是民间,正妻把小妾的子女收过来当自己的子女的事儿很平常,很普遍,先别说这一定是皇帝授意的,退一步说,就算作为六宫之主的皇后自己非要这样做,皇帝也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妥。
可编写戏剧的人为了追求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效果,多把历史人物随意地分为白脸、黑脸以及生、旦、净、丑。这么做,观众可一目了然地简单化观赏。但他们却不明白,实际上,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人性显然更为复杂,更为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