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十个西湖(之二)
杭州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轼,在杭州西湖留下的千古绝唱。自此以后,西湖有了美丽的“西子”别称。苏轼为杭州西湖写下的诗词,多达百首以上,其数量和影响无人能超越。同时,苏轼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西湖开发者。西湖的治理开发,是苏轼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其文化积淀和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影响至今,绵延不断。有人说,如果没有苏轼,很难想象今天的西湖,会是什么样?
西湖是杭州之眼,也是杭州人的生命线,是百姓饮用、灌溉、酿酒,以及保证京杭大运河畅通的重要水源。1089 年,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担任杭州太守。这时的西湖,已有半数堙塞。应杭州父老的要求,他奏报朝廷,亲自组织20万军民,展开了规模宏大的疏浚改造西湖的工程。
在施工中,所挖出的淤泥和葑草,数量实在太大。如何运送和堆放,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据说是受济南大明湖,曾巩所筑“曾堤”的启发,天才的苏轼,独具匠心:决定用这些淤泥,在湖中就近堆积成一条南北长堤,将西湖水面划分成里湖和外湖的景观格局。这样既省工省力,又方便了西湖地区的南北交通。为了纪念苏轼,后来人们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苏堤的设计构思,大大美化了西湖的水面格局。就像是给美丽的西施纹一道眉,一下子提升了西湖的园林景观。这个神来之笔,使美丽的西湖更加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同时,苏轼还命人在堤上修建了六座桥,贯通里湖和外湖的湖水和行船。还在苏堤两旁遍植桃、柳、芙蓉,并修建了九座亭阁。这就是名扬天下的“苏堤春晓”和“六桥烟柳”。苏轼在湖泊改造中的园林设计理念,对后世许多湖泊园林改造,影响深远。
杭州西湖,是由古钱塘江淤塞而成湖,到隋唐时期才定型。在宋代以前,应该说尚是一个美丽的自然湖泊。经过苏轼的治理改造后,特别是修苏堤、建六桥,才使西湖逐渐发展为园林式的景观湖。后世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苏轼当年的景观格局,不断完善、繁华。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白堤不是白居易所建,而苏堤确为苏轼所修。苏堤和六桥的修建,在西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美学意义。其一是,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景观设计理念。将自然的湖泊,黄金分割,形成里湖和外湖的景观格局,一大一小,风貌各异。苏堤偏于湖西侧,从而保留了大面积的里湖水面。里、外湖面积为5:1。里湖水面宏大,碧波万顷。而外湖的湖岸曲折,湖面时展时收,为后代的园林建设,留下了很大空间。其二是,增加了游客观景岸线的长度,拓展了欣赏西湖的视角。苏堤全长2797米,宽30至40米,成为一条从湖中观景的林荫大道。使游客沿岸欣赏湖景的岸线长度,增加了三分之一。游客可以从湖岸和湖中的不同视角,欣赏湖景。苏堤也成为欣赏西湖的最佳位置。乾隆《西湖行宫图》,就是以苏堤为中心所绘制的。而且苏堤堤岸,比湖面高出0.4米。这是人体与水面能保持亲近的,“最佳亲水距离”。使人感到湖水扑面而来,更加身临其境,仿佛荡漾在湖中。
夏潦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
飞雪暗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
苏轼在公务之余,常常放浪形骸于西湖的山水之间,寄情吟咏于诗酒之中。西湖四季的美景,滋润着苏轼的心,成为他诗词创作的美丽源泉。苏轼也深爱着西湖,为西湖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文化遗迹。这些诗词和苏轼在杭州的美丽传说,以及他在杭州的政绩,成为西湖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苏轼作为西湖文化景观的开拓者,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