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是什么?
字面理解,出名的,突出的作品。
这表现出来名著至少应该具有的两种属性:
一、流传广泛性,也可以被认为是,通俗易懂。
二、杰出性,即具有突出的价值或思想内涵。
01
名著都是什么样的?
一名作家想要自己写的书成为名著,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开天辟地,二是登峰造极。
前者意味着开辟一种新的流派或思潮,不管是思想上的还是形式上的。这种书籍在现代人看来往往并不具有与其名号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新意,比如《鲁滨逊漂流记》《格列夫游记》甚至是比较靠近我们时代的《基地》三部曲。但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在凡尔纳的年代,海洋就如同广袤的太空一样神秘且难以想象,这时候出版了一本书,书中有着人们从来没见过听说过的器械设备,描述着与地面截然不同的海底世界。即使今天,信息传递的手段高度发达,人们可以毫不费力的观看拍摄自深海的照片与视频,但每当电视上播放着来自海洋的纪录片或者其他影视作品时,我们依然会为之着迷。可想而知,十九世纪的人们读到《海底两万里》时是怎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奠定了其作为名著的基础,大半个世界都对其狂热,且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科幻小说,它的诞生无疑铸造了一个新的风潮,从此之后科幻小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其中的大部分都会对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作品进行或多或少的参考,从而将其在文学上的寿命极大的延长,最终步入名著的行列。
登峰造极,这种书往往是一个流派或者思想的巅峰之作或者是集大成之作。在汲取了若干前人的经验教训以及作者自身的思考后而诞生的前无古人,也很可能后无来者的著作,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等等,他们的很多想法观点或者叙述手法可能已经被前人提出,但是他们可以将若干前人的思想总结深化从而形成体系。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吸取和改造上的。
02
名著有什么用?
我们继续从名著产生的两个条道路来谈起。
很多时候人们对一种类型的第一部作品往往并不感兴趣,认为那时的思想刚刚冒出萌芽,并不成熟。但是很多时候,想要循序渐进的了解一种风格或者思潮时,第一部作品往往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人们可以完整的从中了解到作者思路的渐渐形成,如何想到这个观点,以及如何从别的观点联想到自己所写的观点,这种作品中往往有着前代其他作品的影子,从中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到这种类型作品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与时代性。这是很多后代的作品所难以达到的,就像大人很难理解小孩的世界。当人们已经几乎彻底的与一个世界相交融的时候,就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也许有的人会说,道理我都懂,但是知道那些个思想什么的对我到底有什么用?能帮我赚钱嘛?能帮我升职嘛?不能的话,那我不如去看《算法导论》,它能。
请原谅我把《算法导论》《相对论》等排除在名著的行列外,它们违背了我之前对名著定义的第一条,通俗性。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很难直接看懂那些书,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因此被限制在某一特定的群体之中。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大多时候给出的反驳是,如果以后你的一个客户也喜欢类似的书,你们就有可聊的东西了,合同谈成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或者是,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可以举出很多名人名言。这些实用主义的话语没有错,完全没有错,这的确是名著中“名”属性所带来的影响,这些书籍太有名了,以至于可以用作日常社交工具来进行诸如搭讪、互相了解、促进感情的功用。
还有一些人会说,名著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如王小波所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有些玄幻,只是把一个问题引向另一个问题,最终指向精神方面,一个无法客观衡量,或者说如果胆敢真的去拿冷冰冰的数字逻辑去衡量感情的政治正确问题。但作为一名钢铁直男,我对这种试图用文艺的语句来解决科学问题的做法表示不满,因此,我要用直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03
首先我决定把名著按体裁大体分为两类:文学类、论述类。
文学类包括但不限于小说、诗集、散文、戏剧,是为艺术的一种。归根结底,两类,讲故事和抒情。先谈第一种。
人为什么喜欢听故事?
其一,代入感,人们喜欢在听故事的时候将自己化身为故事中的人物,面对形形色色自己从来没经历过的事情。我推测,在远古时代,故事可能被用于狩猎教学等,老猎人们会同年轻的猎人们讲述他们在捕猎时遇到的事情,这种信息的传递在日后可能会极大的提高年轻猎人面对同样危险的生还率,从而达到自然选择的目的,导致日后的人类更倾向于讲故事与听故事。这种作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一个优秀的故事可以让我们以上帝视角观察事件发生的过程以及各人物的心理行为动态,以后在我们面对类似的事件时能够更好的理解人性,将自己代入,以实现最优解。
其二,安全感,因为我们知道故事中的事情是无法伤害到我们的,因此我们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阅读那些如若发生在现实可能会对我们有危险的情节,比如各类冒险等。
人为什么需要抒情?
单靠抒情就可以成为名著的作品我至今还未见过,绝大部分的抒情都夹带着哲思或者故事。关于人感情与情绪的问题,太过复杂,如果我以后想犯政治错误了可能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讲,这里就不多展开。
论述类便是对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体系的全体或某一部分进行论述而产生的著作。这类书籍往往是对日常事物的抽象与总结,从而形成系统的体系,能够让人通过不同于常的视角来理解世界。
由于高度的总结性与逻辑性,人们在读这些书籍时能够得到极其严谨的论证思路,一旦这种思路成型,人们会对这个世界有着更为深入,更为本质的了解。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加准确的找到问题的关键与本质,从而对事件的整体有着较为良好的把握。
简而言之,就是可以少交智商税,甚至还可以收点别人的智商税。
当然论述与文学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也蕴含了大量的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思考与论证。这时候的这本作品就兼具了文学性与论述性。
欢迎关注公众号:失落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