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篇文章本来打算上周写的,打下标题又删除,如是再三,还是作罢了。
实在是下不去手,另则也是因为觉得自己还思虑不周,再等等。
不单独是针对《新蝙蝠侠》,更不是针对蝙蝠侠这个IP。我是说在座的各位...咳咳,特指超级英雄片。
起因当然是上上周,周末带着女朋友兴冲冲去看了大屏幕激光厅的《新蝙蝠侠》,万万没想到是如此如坐针毡的三小时。
又非常不幸地,那一周我连续看了《毒液2》《蜘蛛侠3:英雄无归》,成功浪费了人生中的五个小时(含四舍五入)。
一个推测不一定对,现在的超级英雄电影已经从文化商品变成了一种模因(Meme),高度“词牌名化”了。
非常不幸地,又理所应当地,成为了糟糕世界的蹩脚比喻,甚至某些“文化精英”借平行宇宙讽今的“皮套”。
多少有点油腻而不自知的意思,怎么看怎么感觉作为观众的我们被卖了还帮着数了钱。
去年我曾经发微博抱怨过一次,说现如今的院线作品充斥着一股“我们急缺钱你打发点咯”的赶工味道,如今赶工倒是收敛了,“你想听我讲一些大道理来缓解你自己没有意识到的痛苦”的臭毛病又犯了。
整部《新蝙蝠侠》就像是这种好为人师的产物,还浸满了“对自己的水平不足毫无察觉的自以为是的装腔作势”。
而不幸中的不幸是,这种“艺术大师的瘟疫”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新蝙蝠侠还是新哥谭市?
我虽然不是DC死忠或者超英专家,好歹还是对超级英雄电影有所涉猎的,其中尤其对以超人和蝙蝠侠为主的DC旗下IP格外有好感。
因为他们不仅是我的超级英雄初心,更是陪伴我部分童年时光的谜影启蒙。就在这个号开始写影评不久,我还相当自满地写了一篇对蝙蝠侠形象的情境式的分析。
所以当我转头看到《新蝙蝠侠》这个成色,我很难不感到一种隐晦的羞耻。
就好像我大声疾呼奔走相告“蝙蝠侠不是一个虚伪的资本家,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消费符号”,结果蝙蝠侠本侠自己天降正义给了我一拳说“不,我是。”
开个玩笑,接下来看完怎么挽尊(bushi.
其实一边看我就一边在确认,这部电影恰恰补充了我之前的文章没有说明的东西:为什么在超级英雄的逻辑里,蝙蝠侠只能是蝙蝠侠,而不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
因为蝙蝠侠离不开哥谭,就像哥谭也离不开小丑、稻草人、谜语人...
你看到了“蝙蝠与小丑是一体两面的相爱相杀”的CP故事,却忽略了“他们都是一体的,哥谭不仅是他们的舞台,而且是他们所有人的温床”。
这部电影非常详尽甚至有点猥琐地,展现了幼年期的蝙蝠侠的精神状态和多面生活,很好地展露了他角色内核的某种”婴儿“特质。
哥谭是善恶共同温床,崩坏的体系是他们共同的脐带。因为善恶彼此给养,除非大厦崩塌,否则谁都不会消失。
就像蝙蝠侠再拧巴,也不可能会解散韦恩集团、直接改革社会。他只能在“这套规则下”做到自己能做的一切:成为最好的蝙蝠侠。
而对于被忽略的哥谭市民们而言,黑白两边都是不正常的怪胎,而自己永远不能逃脱这个糟心的地狱。
这个揪心的玩笑最糟糕的部分恰恰在于,他们的苦痛如此具体,以至于不能被很好地抽象到观众的面前。
这是对“蝙蝠侠”形而上的批评。讲完了我们还是回到对这部电影具体的吐槽上来。
这部电影,看完以后最大的困惑,对我来说就是它到底应不应该叫“新蝙蝠侠”?
你可以在里面看到韦恩少爷,看到管家侠,看到警长咯噔,看到新款猫女,看到小丑和谜语人。但你始终不能确定,自己看到“蝙蝠侠”了吗?
好像它始终站在影厅昏暗的门扉甬道里,等待着一阵故弄玄虚的BGM,但始终缘悭一面。
单纯地是因为这一时期的蝙蝠侠还未成熟吗?不,我们看到的不是“不成熟”,而是“不在场”。
什么是“蝙蝠侠”?他可不可以优柔寡断、可不可以内心苦痛而缺乏行动力、可不可以迷茫?甚至,可不可以“弱鸡”?
当然可以。倒不如说这就是蝙蝠侠的魅力所在。他一直在反思,甚至严刑拷打自己。但这不代表他可以漫不经心、智商下线、不知所谓、故弄玄虚。
对古典英雄的解构,就像所有的解构一样,解构是为了新的建构。而不是拆散一地再试图复原,然后一拍脑袋“这怎么多俩螺丝”?
诺兰为什么可以解构出新的经典?因为他不但可以讲好“蝙蝠侠”的故事,并且赋予它新的切口,挖掘出新的内涵。而不是为了“讲一个新的故事”,而把“蝙蝠侠”抛到一边。
看完《新蝙蝠侠》,如果你抛开剧中所有角色的超级英雄身份,这像不像一部暗黑童话风格的《成长的烦恼》+《冒险小虎队》+《暮光之城》?
是的,里面连蝙蝠都有,啥都有,就是没有“蝙蝠侠”。
一切问题都是能力问题
“一切问题都是能力问题。”
这个判断是我个人对当前一些文化问题外在表象的批判式总结。
虽然不适于所有情况,但还是可以照顾到一些被忽略的本质及其侧面。我们看问题,尤其是文化场域的问题,不要随意地、率先地动用概念武器,先看看“是不是单纯的能力不行”?
负责人地说,七八成的情况下,是的。
很多创作者“眼高手低”,不要以为”好莱坞们“就不会有。
前阵子看《神奇动物在哪里3 》的影评,有一则就说得很恰当。
为什么不感人?因为不会描写人。
回到《新蝙蝠侠》的问题,为什么看不到蝙蝠侠?因为创作者并不理解英雄。
因为不理解,所以只能去想象英雄在成熟之前的煎熬和痛苦,又始终隔了一层。
他(指该片的创作者们,是一个集体)无法触摸到“英雄如何在苦痛中锻造出伟大灵魂”****这一赋魅的核心问题,而只能纠结于“他是怎么变得和常人不同?”这也就难免离题万里、货不对板了。
而可怕的是,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津津乐道于将自己捏造的偶像和故事世界中的一切,打造成对现实世界的拙劣镜像,从而在形式上完成“伟大寓言必备的讽喻要素”,结果更加面目可憎。
他始终不能明白,一个经典的故事群之所以能够保有其生命力,并不在于被人当做工具来讲每一代人不同的故事,而在于在讲好故事本身的基础上,同每一代人重新建立基于其内核的链接。
蝠侠如是,蜘蛛侠如是,乃至西游记、白娘子、红楼梦莫不如是。
不知道自己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故事,就不要尝试去凌驾于时代之上。
做文化快餐产品不丢****人,前提是做得好吃不走样。
如果再有一点点突破,哪怕只是加量不加价、量大管饱,也足以收获观众的感激。
而不是在麦当劳的后厨试图去做出米其林的味道,结果还不如老乡鸡(没有说老乡鸡不好的意思)。
至于蝙蝠侠以后如何?我选择和大家一起接着骂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