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若倾怀。
在已经写了两篇教大家如何从零开始写小说的文章之后,这一篇文章我将会详细的教大家,如何进行人物的刻画。
学传媒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在新闻学里,有一章讲的是新闻的结构,说构成一个新闻最少最少也需要两个因素:地点(where)+事件(what),比如日本地震、美国金融危机、中国奥运会等等。
但在小说当中,这一套理论却行不通。哪怕是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最后一个人》也有十七个英文单词:The last man on earth sat alone in a room. There was a knock on the door……
当然,虽然北岛的那一首《生活》就靠着一个“网”字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最短的小说,但显然它不在我们所要讨论的范围之内。
你我都不是北岛,也上不了时代周刊。
由此,小说的人物刻画在整个小说加工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哪怕只需要出现一个人物,撇开他的任何关系网,你也需要对他有一定的刻画。
那么,我们该怎么进行人物的刻画呢?
需要声明一点的是,所有的人物刻画都是有通用技巧的,因此我在接下来的讲解中会以主要人物的角度出发,为大家讲解该如何进行人物的刻画。
现在进入正题。
我主要将人物刻画分为两个对立面,一个是主观塑造,另一个则是被动映衬。
第一、主观塑造
1、人物的语言
语言是一个最具备展现能力的技能,而一个人的说话之道是能够很直观的将其性格展现出来的。无论是从语气的淡浓还是从语调的高低,甚至许是说话的速度,都可以向别人展示说话的人的部分特点。
譬如在小说《三体》第一章“科学边界”里,警队队长史强见到汪淼的第一句话便是开门见山的直呼汪淼的名字,甚至都没有说其他话。而后当汪淼承认自己与科学边界这个组织有联系时,史强更是提高了音调大声斥问汪淼。
从这简短的几句话里,已经很好的将史强的性格展现了出来:大大咧咧、不顾他人感受、做事情雷霆手段、性格急躁、以自我为中心等等。而与之形成对比的便是跟在史强身旁的那位警官,两个人的说话风格几乎完全迥异。
本•琼森也在《木材,或关于人与物的发现》一书中说道: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
你不必对这句话的每个字都精雕细琢,但你一定要让这句话表达得合情合理且合乎逻辑,在此前提下尽量贴合人物性格。
2、人物的表情
知道为什么几乎当下所有的社交平台都会推出各种各样的表情包吗?因为在很多时候,表情包就可以替代我们想要表达的话或者情绪。
同理,在人物刻画中,表情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而恰恰就是在这一环,很多人都容易将其忽视。
很多人最开始写小说之所以像在记流水账,就是在表情的表现上有所缺失。比如大家最喜欢用的“某某说”,就是最常见的例子。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A和B正在吵架,吵得不可开交,一言不合就要动手的那种。这种时候我们该怎么让场面更加生动看起来不像是在记流水账呢?
如果是这样:A说,B你不应该这样,我们是朋友啊。B说,我一直都是这样,有什么问题吗?A说……B说……
是不是觉得很枯燥乏味,甚至于你已经没有想要看下去的想法了呢?
那如果是这样呢:A咬牙切齿的说,B你不应该这样,我们是朋友啊。B冷笑一声说,我一直都是这样,有什么问题吗?
是不是发现加了表情的元素进去之后,场景的还原度和真实感更加强烈了呢?
当然,并不是每句话都要加上表情,否则就显得过于赘述了。我们要做的是,在合适的地方和合适的时机,将表情加进去。
什么是合适的地方和时机呢?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当前所要说的话或者前面所说的话是否引起了较为强烈的情绪波动。
3、人物的动作
除开语言和表情之外,最能够凸显人物性格的当属动作了。
很多影视剧或者小说中都会给角色加一些特定的小动作或者习惯性动作,这样的动作往往是凸显人物性格的点睛之笔,一旦利用得当,人物的刻画就会变得更加饱满生动。
比如,在电视剧《琅琊榜》中,梅长苏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手喜欢不由自主的搓着什么东西。
这样的小动作虽不能直接展示出人物的性格,但却可以通过这个小动作管中窥豹,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很好的体现出来。
在《FBI行为心理学》课程中,就专门讲述了各种各样的动作对于人物当下心理活动的作用,比如撒谎时喜欢瞳孔睁大、想要结束对话时喜欢将脚尖朝向门的地方、喜欢双手环抱在胸前的人警惕性比较强等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好好研读这一系列的书,对你的写作有百利而无一害。
以上就是有关于人物刻画的主动塑造的方法,由于被动映衬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因此我将其放在下一篇单独讲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