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这本《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是越读越憋屈了。憋屈中,找到了憋屈的根源——我不赞成老师们说“我的教学主张是什么”这样的表达,这样生拉硬拽的给自己所谓的思想贴标签既不利己更不利生。
第二编中林碧珍老师的“构建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中一开篇的表达:
《辞海》中称思想为理性认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认为思想是相对于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成果,思想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苏联大百科全书》指出思想是解释客观现象的原则。
为自己的“思想”找根据,说明自己没思想
那什么是数学思想?我知道为数学思想下定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因为自己原本就不是在数学思想支配下而进行有着“数学思想”的教学。
在迷茫之时,余文森教授亲自出马,对我们这些名师培养人选逐一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为了提炼主张,于教授深入到我的课堂中听课。
主张是什么?
1. 对于如何行动持有某种见解。
2. 对事情持有的看法或提出的建议。
主张是如何产生的?(问度娘,出来的却是“一个人的思想从何而来?也就是可以理解为“主张即思想”)
思想,是个人借用已经掌握生活经验分析、预判新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是通过观察新事物、调用已有知识经验、两相对照等活动得出预判认知的集合。得到社会公认的思想将成为指导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重要工具,它统一人与人之间分工、协作的共识,成为指引社会向前的主动力。当然,思想首先是个人“私想”,得到社会检验、认可之后方可成为真思想。
思想源于社会实践并指导社会实践
思想的本质是追求利人利己
思想在于简单有效的追求更好
既然是这样,主张怎么可以让别人帮助自己提炼!
经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我发现适合渗透数学思想的内容分布在教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等领域中。这些内容以几条主线贯穿在各个年级的教学中
就是说“数学思想”是发现的,不是自己主张出来的。那还叫什么主张!
…………
这几句的摘录,这正是引起我对刻意提炼“教学主张”反感之处。实践需要总结,需要有经验升华成理论,但这样做似乎不是为了成长而是为了成名。作为老师把成名当作目标时,他是工具,学生也被用作工具,人便没了。没了人的教育就没有活力与生命力。
返回第一编第一篇余文森教授的《教学主张:打开专业成长的“天眼”》再读,第一段中的一句话就本末倒置:教学主张是迄今为止我们找到的培养卓越教师的一把金钥匙。
请问:卓越教师是因为有了教学主张才成为卓越的?还是成了卓越教师后需要有教学主张的?
再读第二篇成尚荣教授的《名师应当是思想者——谈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
几个观点:
名师应当有,也必须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是名师产生和保持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是具有影响力的名师与一般名师的显著区别
教学主张是名师教学风格的内涵
如果名师之所以名是因为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那就名之有理有基;如果是为了名而刻意打造一个自己也没弄懂的“教学主张名片”,不就成了徒有虚名了吗;如果是已经“名”了,再去提炼,有必要吗?
硬着头皮读第三编吧。因为是课程的课本啊。哪个学生能因为不喜欢哪门课程而不进教室去上课呢?硬着头皮也得坐在教室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