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16岁的孩子发在朋友圈的笑话,我想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因为年轻的孩子们能够灵活地在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受到的科学教育。
然而,我们的国民,却在被愚弄的道路上永无宁日。
因此,作者京虎子在他的书里提出,国民之所以相信和健康相关的谣言,那是因为,
这些谣言的传播与接受的形式完全是自愿的。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大多数人没有正确的疾病观,在中国式教育中科学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问题是,念书那会儿,老师确实讲过了啊,如上面所举化学方程式的例子。为什么学的时候我们都懂,专家再瞎扯的时候,我们就不再质疑了呢?
归根结底,不是没学好,而是没有树立科学的意识。
这本科普小书的目的就是通过科普,让读者从正确的角度看待某个或某类疾病,让读者举一反三,在潜移默化中纠正在疾病上的观念。
一句话,对待疾病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态度。
1.慢性病拼的是态度。例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治疗效果不是治愈,而是控制,最好的结局是不复发。
和疾病做斗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时间赛跑,这一点很多中国人都不明白。
结论就是,得了慢性病,正确的选择是保守治疗,等待科学创造奇迹,而不是相信骗子、庸医或巫医。
当然,这很难区分。至少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到,对你说他能治愈慢性病的都是骗子。
2.提高免疫力这件事,也存在很多被炒作的误解。
有一个强壮的免疫力系统就能够百病不生,这和练成少林铁布衫就能天下无敌一样,是个广为流传的坑人概念。
正解是,免疫力无法提高,那些宣传提高免疫力的药都是假的,是药就不要乱吃,吃多了会有毒。
多吃水果、蔬菜才是王道。
真正有效的是少接触。无论是保护老人、孩子、还是我们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疫苗,以及勤并认真的洗手。
不要再相信不干不净不生病了。因为过敏性疾病的快速上升可能是几个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在这几个因素中,缺少与微生物的接触这个因素很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传染病依然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做好相应的措施,减少大人和孩子患传染病的机率才是我们首要目标。
3.科学的吃。凡是被炒作的食物几乎都应该抱有疑问。
海盐并不比岩盐少钠,降低钠的摄入量不在于选择哪种盐,而在于少在外用餐、少食用加工食品、自己做饭时少加盐。
狂喝茶并不比狂喝咖啡好。因为茶里有农药啊。
血燕就是燕子的唾液拌上燕子粪便,你就爱花大价钱吃屎,全宇宙都没有谁能阻挡。
海参从前是用来喂猪的,玛卡就是秘鲁小萝卜。很遗憾,让相信它们有神奇功能的食客们失望了。
4.科学地活。排毒这件事也是扯犊子。
按摩淋巴结的唯一好处就是有可能早期发现淋巴癌。
现代医学的主流态度非常简单明了:排毒既浪费时间也浪费金钱,各种所谓的排毒法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
如果你相信排毒,那么就不要相信各种没谱儿的说法和做法,而是采取一切行动保护好你的肝脏、肾脏和消化系统。
最后,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1.对待疾病这件事,态度最重要。
婆婆妈妈们的朋友圈都是“看了让你吓一跳,以后再也不要让家人吃了”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医生受不了这样的现状,自己提笔写科普。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市场营销的噱头太多,凡是大热的必有些问题。端正态度,不跟风,相信科学是最基本的。
2.医生的反思也很重要。
作者在文中反思了国内大量医生的抗生素情节。
中国的医学教育和在职培训并没有实现医生质量的基本保障,形成了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人才流向大医院的局面,很多人不相信医生的诊断。
紧张的医患关系不是没有由来的。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相信医生,因为无从判断他是否是庸医。
我大量的阅读医学方面的科普知识,就是想多明白一点儿。因为很多时候,做出重要决定的根本不是医生,而是患者或患者家属。这其实非常无奈,我不可能在了解了抗生素的用途及危害的情况下还让我的孩子接受抗生素的过度医疗。
只有让医生们具备正确的抗生素知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
3.西医和中医的共性。
说到西医和中医的不同,大概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但是有什么共性呢?
自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奖以后,西医不会再用比较极端的方式来陈述中医的治疗了。
在西医看来,没有精确的量,没有经过实验,没有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就不能称其为科学。确实如此。但只能说,这是科学尚在耕耘的一个领域,也许还很漫长。
但是在我看来,中医和西医中的上医,他们的理念是相通的。
首先,他们都更强调健康生活的理念。真正的好医生,不会没事儿就让你整点儿药的。药尽量少吃。
其次,是他们抵御疾病的措施建议也是一致的,都是勤洗手,杜绝传染源。
第三,他们治疗的目标是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感,包括肉体的和精神的。尽量选用最少干预的治疗方式。
第四,他们的问诊都非常的详细。观察细致。
不可否认中西医确实各有所长,至少从现象上来看是这样的。期待科学的发展,能够更好的揭秘中医的神奇和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