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座落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里,这里有山有水,相比一二线城市显得僻静一点,如有外人问我,你是来自哪儿的我会很开心的回答我家是哪儿,有哪些最著名的景点,最受欢迎的美食,实属当之无愧的骄傲。
虽说是出生在这座“古城”,可我真正住的家却离古城有段距离。曾乘搭一位司机师傅的车,他是这样描述的:“在这弯弯曲曲且经济落后的地段发展只有死路一条!”这话说得让我感觉没有一点离奇。村子里能出去的青壮年能出去的大部分都出去了,为了在外打拼养活老婆孩子,为了更好的生活,还有的则选择在外租房子,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留下的几乎是一些年龄较大的中老年人。
我们这代90后长大了,长成了“快被时代抛弃的90后”。村子里还有一些是带小孩的老者,她们便成了我们口中所说的“留守儿童”,看见她们天真烂漫的样子就像小时候的自己。
伙伴们在一起捉泥鳅,玩泥巴,砌房子,摆家家。最爱的便是在炎炎夏日吃个沁凉可口的西瓜,吃完之后去河里洗个痛痛快快的凉水澡。那是炎热至极做的最欢快的一件事。在我的记忆力,并不仅仅只有这些,喜欢在太阳快要西下之初看到的劳作一天的乡亲在厨房旁煮饭炒菜升起的袅袅炊烟,喜欢夏天自己在自家的田地采摘最新鲜的瓜果,喜欢在硕果累累的秋季给父母帮忙采摘收获的喜悦,等待卖主来收的激动和欣喜,喜欢在下着小雪的冬天,窝在房间里取暖或者和小伙伴在外玩闹雪宝。那是最令人开心的事情。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诗人木心的《从前慢》映照着我们这代人,快节奏的呼吸,快节奏的生活仿佛与从前慢生活对比变得遥不可及。
优秀的成功人士大部分会给我们这代人烙一个时代的印记“怕吃苦,过于心浮气躁等”标签。然而我想说这并非全部,年轻人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并非如你们所想的那么不堪。每个时代不同,每代人受社会即身边周围的事物影响,一代人会影响另外一代人,一个时代的更新与进步,需要新思想去推动,实时的改变想法你会发现年轻人创造的“契机”。
但我并不否认,活在我们这代人的小部分,大都有着异想天开的想法,即使现在被这个骨感的现实摧残,从猛兽之虎变成一只温顺可爱的小猫但心里那个最咆哮的声音依旧还在。快时代的东西,一份外卖,一个快递随点随叫……然而往往有些时候,最容易的东西反而不懂得去珍惜。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习惯或者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你及其的想得到一件东西,那件东西并非价值昂贵,可你在潜意识告诉自己,买了它你也用不了几次,可你心里越这样想,你的行动反而会出卖你。事实证明,你很想得到它。你会告诉自己,如果我真的买了,我会怎样怎样做,可现实是你把它放置一旁,刚开始收到还用过那么一两次,可后来是属于置之不理的状态。另外一个心理因素还告诉你,反正我以后会做的,那就先保留着以后再做吧,等到再做之时,估计是数月或一年半载的事了。如果不是真的热爱,那就是因为实在太懒!“少年爱游荡,中年想掘藏,老来做和尚”……
被科技支配的我们,如果有一天高科技真的消失不见了,那会重新唤起我们沉睡至久的大脑吗?会唤醒我们的良知吗?对于这些疑问我不敢确定。
我还是喜欢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快活,灯红酒绿的生活我们的方式是习惯和适应,田园生活我是向往和喜欢。毕竟那是我们世世代代的根。
喜欢是乍见之欢,爱是久处不厌。生活不易,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