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洁有利于营造崇廉尚廉社会风气。党风正则民风纯,政风廉则社会公。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党风正,就能在人民群众中发挥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就能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凝聚力,形成团结一致干事创业的氛围。假如党风不正,政风不纯,贪污严重,就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奉承权力至上,崇拜物质第一,没有进取意识。因此,只有营造“以廉为荣,以腐为耻”的浓厚氛围,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才能形成“人人思廉,全民崇廉”的社会风气。
清正廉洁有利于兴党强国。纵观古今,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从革命战争年代对贪污犯肖玉璧的判决,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刘青山、张子善的严惩;从改革开放后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到新时代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的百年历史,就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百年砥砺奋斗的进程中,不断涌现出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一大批清正廉洁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崇高品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只有清正廉洁,才能使党员干部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和道德上的纯洁性,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不断为兴党强国增添力量。
清正廉洁意思是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廉洁无私。因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人们常用荷花来比喻,清正廉洁的人。接下来讲两个廉史小故事。
故事一: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
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银子送了来。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明天公开审案。
第二天,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乡绅抢着说:“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李财主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白居易沉下脸说:“什么理长理大?成何体统!”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自己送的礼,连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说:“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白居易厉声喝道:“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至于这些行贿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
故事二:
朱德同志不仅告诫全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自己始终如一地保持克勤克俭,清正廉洁。凡是同他有过接触、了解他的人,没有不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的。
厨师邓林回忆:“一般人认为朱老总是中央领导,吃饭是特灶,标准一定很高。可实际上,老总、康大姐和我三个人加起来的伙食费平均每月都不过五十元,就是按当时的标准,也勉强称得上是中层干部的水平。平时,如果饭菜剩了,朱老总不让倒掉,下一顿还要接着吃。有时来了客人,就嘱咐我添一两个简单的菜,从不铺张。”
朱老总经常对邓林说:“我不让你每天做大鱼大肉,不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从六亿人民出发,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水平之上。”
总结:清正廉洁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慎独”的廉洁自觉到“天下为公”的廉洁自信,正是清正廉洁文化对民族文化形成了强力支撑。因此只有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才能在当今之大变局中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内生动力,凝聚推动我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