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刘墉曾在他的文章《多多少少》中谈及有关多与少辩证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他老人家上了岁数想的多了。其实不然,不仅他老人家需要认真思索这个问题,我们年轻一代更当自省:在这个浮夸的社会浪潮下,我们多了什么又少了什么。刘墉老先生说得不假,我们生在一个物质充裕的年代,我们有许多书,但大都束之高阁;我们有青春热血,但都荒废在夜色霓虹里;我们说得太多,做得太少;我们有许多梦想,但都终成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这世间诱惑太多,而坚守者又太少。这也就是国人幸福指数持续低靡的根源,世上熙熙与攘攘,众人皆为利来往。“存书满架、家财万贯、年称老大,都是既值得自豪,又应该反省的事。人若失去了理想,就不可能活得快乐。”我们关注外界的时间越多,触摸内心机会越少。
相信每一个作家在写下他的一篇文章的时候,必定是怀着一颗坦率真诚的赤子之心。可如今,又有多少作家仍然兢兢业业笔耕不辍?人们无法接受余秋雨辍笔经商是因为觉得他已经背弃了当初简单而又质朴的赤子之心。休说文人和商人可以二位一体,要知道,文人和商人有着天和地的差别,前者需要字字流露出真情实感,后者则是要云山雾罩,生怕叫人瞧出实底来。余秋雨认为自己可以在从商闲暇之余写写文字,没想到《借我一生》竟成了他和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而他则了然离去,追寻他所谓的更大的价值。在他心目中,从商远比写作能创造更多的财富!难道物质的财富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纵观历史长河,盛世繁华定然少不了诸多豪门富豪,他们想方设法名留青史,但历史的烟尘早已将他们湮灭。反倒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名垂青史。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可惜的是余秋雨也耐得住这旷世的寂寞……在名利的浪涛翻涌之时,纵身一跃,随波逐流矣。
文人换行从商未尝不可,只是在我看来实在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般地本末倒置!商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好不费神!也不过是将这地球上的物质财富暂时保管,不断转移,财富不会凭空产生,更不会凭空消失,它只是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总的财富永远守恒。(不知是否和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定律相似)而文人才是这世界上唯一能够产生宝贵精神财富的人,所绽放的光芒滋养整个人类文明。
在这个百炼成钢的过程中,孤独,寂寞,贫穷将与之相伴一生。
只是,太多的人知道,却很少有人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