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小时,2016年5月1号就过去了。
提起笔来,发现这么多年过去,文字还是与我藕断丝连,没有刻意的坚持,没有刻意的放弃。
对所谓的文学生出的这样一种情愫,我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从初中开始断断续续的记录生活的点滴,然后高中,大学,偶尔整理旧物,一本一本的日记翻过去,嘴角带着淡淡的微笑,字迹或工整,或潦草,才想起在那样的日子里,竟然还有如此多的人和事,原来自己还有过那般心情。没有日记的话,可能一切都消散无影了。
不久前,做了一个决定,每天坚持写500-1000字,算是弥补多年来对文字的冷落,我想看自己可以坚持多久,可以做到多好。
记不起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什么人,哪位老师的引导让自己慢慢开始向书籍靠拢,向文字亲近。只记得小学,吵闹着要买一册连环画都被大人看做是不务正业,记得那个时候的一千零一夜是同学们手中传阅的宝贝,还有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没记错的话,老师们并不支持。
在死记硬背经典段落,作家生平的初中,只知道语文是最苦不堪言的东西,没丝毫兴趣可言。美好的文字在语文老师们的眼里手下,竟能如此枯燥无味,现在想想也是他们的一大技能,现在能记起的只是在课桌下偷偷地,再偷偷地翻看破旧的《平凡的世界》。
现在想起来,倒是那段时间痛苦的学习,才可以对语文打下稍微扎实一点的基本功,到了高中之后,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变多,学校门口的书摊上,除了一系列的教辅材料,能有兴趣的便是一大堆的《读者》,《青年文摘》之类了。毫无疑问的成了课外阅读的首选项。
好书,可以起到一种链接作用,引导你通往更广阔,更有深度的作品。就是在那时,除了课堂之外,慢慢接触了高尔基,海明威,呼啸山庄,罗兰小语,知道了余秋雨,也读了更多关于鲁迅的杂文,这种阅读,课堂所学不可与之相提并论。正是这种阅读,慢慢在心里开出了另外一片世界,好像沿着一条幽径来到一片花海。原来的日记由老师强制的作业变为了一种习惯性的记录,所谓坚持,在习惯性的驱使之下,只是水到渠成之事。
这种习惯贯穿了整个大学,虽不是天天记录,却也串起了四年的时光。虽不是光彩夺目,却也是我最珍贵的一串手工项链。
多年过去,书架上又渐渐堆起更多的中外名家作品,有时候看着他们,仅仅一个书名,就像是一个个号召令,除了冲锋别无选择。那样一种爱不释手,徜徉书海的感觉,可以让心情沉淀,让时光以最温柔的方式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