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著名漫画《名侦探柯南》的TV版76话中,男主角柯南遇上了一个至今仍与他难分高下的天才型对手,怪盗基德,真名黑羽快斗,黑羽怪盗世家的公子。
怪盗基德不仅颜值跟工藤新一不分伯仲,而且智商情商双商过人,比工藤更胜一筹的是他魔术般的创造力:怪盗基德总是通过移形换位,变身,伪装易容等高超的魔术技巧,在众人眼前瞬间消失逃脱追捕,或是在高空飞行潇洒离场,引得众人惊呼。
如此聪明、幽默、的完美男人为了继承家族意愿,选择了一条与工藤新一完全不同的道路,做一名怪盗(俗称小偷)。怪盗基德每一次行动都成为全球媒体、警方跟踪的目标,因为他每一次出现,都是为了将世界上某个世界级财宝纳入囊中。
这样一个出现在漫画里的人,因为其精彩的人生,俊朗的外形,过人的头脑而使之完美到失真,让万千少女尖叫,怪盗基德从第一次出场开始,就注定成为《名侦探柯南》系列里的人气配角之一。
不过,我不是宅女,怪盗基德的颜值并不对我造成任何吸引力。真正让我对这个角色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他第一次与柯南会面时,说过的一句话:
如果说怪盗是用华丽的手法盗偷取财宝,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那么侦探就是跟在怪盗后面吹毛求疵,充其量不过是个评论家罢了。
怪盗基德的确是这样一个艺术家。
他如何出现,如何行窃,又如何消失的问题,总是让人来不及思考就失去回答的机会。一直紧跟在他左右的侦探,警察们,被他耍得团团转之后还坚持用自己的推理来对他神秘莫测的行动作出愚蠢的判断,实在是差之千里。
而这样神秘又完美的【艺术家】,在现实生活里却有很多。
他们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投资高手。在旁人看来,这些优秀的人无疑不是完美的“艺术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不断地上演自己的“惊奇创作”,发明一艘火箭,或是建立一个商业帝国。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人什么背景,如何成长,如何成功的故事,就像是不同版本的怪盗基德故事一样,很神奇,但是没人清楚它怎么出现的。我们很难特别坚信那些特立独行的人会出人头地,因为他们跟我们的行为方式很不符,当我们用自己的思考逻辑观察世事的时候,我们连理解都有困难,更别说相信他是否会成功了。
于是,因为我们的错误判断以及经常分散的注意力,加上此类优秀人“神秘莫测的低调行踪”,我们便与这各式各样的精彩擦肩而过。随着我们更关注自己的生活,更习惯自己的思维方式之后,我们也变得越来越注意不到奇迹的存在。那些优秀的学生,走到了世界名校,那个努力的同学,走进了金字塔的顶端。无论这些人的故事曾经离我们多么接近,现在,这些故事将永远成为故事,而我们最大的幸运,只剩听听而已。
当神奇的【艺术家】一个个地出现时,【评论家】的嘴脸也慢慢浮现。
我经常在看过一个电影之后,会去看影评。
而我最容易看到的,是很多人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很一般 ”,“很烂”,“很费时间”。
因为过去做过影视的工作,我了解一个影片的产出需要经过什么样的步骤,所以我每次看电影都会非常认真,哪怕它故事情节不那么紧凑,哪怕它的特效不那么精致。
可是大多数人在不清楚剧本产出,不清楚摄制组的组成,不清楚拍摄,台词,配乐基本功的情况下就随意地给一个呕心沥血的作品定下错误的评价,对相关人员,导演造成一定的打击。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一句话对许多辛辛苦苦兢兢业业的幕后人员来说,是多么可怕的误解。虽然人人都有资格发声,而大量错误的表达可能带来的不是自由与开明,而是无限的伤害,真正通过思考通过了解后作出评论的人可能占所有评论区里的10%都不到,这样的情况或许是一种错误的吹毛求疵?
我们习惯参与讨论别人的行为,表达自己的见地。谁谁谁做了什么事,我们立马就会出现一个推断,“这个战略不错,解决了刚需。”“这句话说得不错,很客观。”我们善于张口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却容易显得过于自信。我们经常觉得自己一句话就能把世事看透,但我们似乎忘了,我们从始至终,只是一个见证者,参与者。我们说得再好,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评论家罢了,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参与过,我们根本没有挽起袖子做事,来改变过什么。
所以,当那些奇迹在不断上演的时候,我们除了评头论足,什么都没有做过。
所以写到这里,我其实有2个问题:
1.为什么有人能够成为创造者,成为艺术家?
2.为什么我们不能创造?为什么我们喜欢跟在后面评论,而且评论之间还要相互诋毁,猜忌?
1.显而易见,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们总是更多地在做事。“Just do it”的信条让他们少了很多低效率的时间消耗,比如评论,吐槽,纠结,犹豫,烦闷,过度放松,兴奋等许多不必要的情绪。这些无用的行为会浪费他们的宝贵时间,少说话多做事的准则,才能让他们能够更快地接近自己的目标。当大多数人用思考再推测他们行为的时候,他们用高效的行动推动着自己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思维。
2.第2个问题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我们不能创造”?,而它的答案有如下:
I 我就是不爱创造,我不愿意参与创造。
当人单纯地不喜欢某种行为的时候,其理由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今天心情不好,我不想做饭。针对这种情况,暂时没有一个能够以偏概全的解释,姑且认为是情绪的力量。
II 我们没时间,没精力,没这个能力创造。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互联网巨大的影响力的时候,是惊讶却无能为力的。因为他们没时间了解编程语言,学习了解互联网的背景,于是他们在一开始没有参与创造的机会,只能做一个见证者。人生时间精力有限,我们只能在某些领域上面专注,当我们遇到有门槛,不太理解的行业的时候,我们很难轻松涉足,自然便没有在其中创造新事物的机会,更没有机会缔造神奇。
然后是第2个问题的第二部分:
为什么我们明明没做什么事情,却喜欢跟在后面评论,而且评论之间还要相互诋毁,猜忌?
而且除了一些专业性,建设性的意见之外,很多评论并没有对社会带来很大的价值,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吐槽,跟人对撕呢?
达尔文曾说,适者生存,强者愈强。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就算再高等,再聪明,他们也必须接受大自然的规则,学会竞争。而竞争这个事情是自然界里的本质,它并不是一种刻意的,刻苦的,拼命的精神状态,它是一个现象,它是一个类似于下雨,刮风的自然现象,他无所不在。
动物要争食物,女人要比美,植物要抢光照,男人要比智慧。我们渴望优秀,渴望有机会展示自己,我们想知道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全球60亿人里,我们很想知道自己排第几。
而当一个大电影拍出来,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产品出现在世界上的时候,一个个评论吐槽的机会也油然而生,而这个评论吐槽的机会,便成为一个给所有人互相竞争的平台。而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社交媒体,这些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提供给人们“竞争”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你觉得张三对,还是李四对? 你为什么觉得张三对,那么多人觉得李四对你怎么觉得张三对?
对问题的看法,对答案的分析,让人们体内那根关乎竞争的神经迅速活跃起来。
我们害怕被超越,我们害怕失去竞争优势的潜在心理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参与着这些其实没什么答案的讨论。我们希望用自己具有逻辑的表达方式,或者具有煽动力里的表达方式在每一次争辩中获胜,从而在生存竞争游戏中,赢取那一点点的自信。
所以,为什么人们明明没有参与创造事物,却还想是靠近这些优秀,神奇的事物,吹毛求疵,表达自己的绞尽脑汁却仍可能荒谬至极的观点呢?
答案:因为我们爱斗,想赢。
(以上观点是以一个“竞争为天性”的角度,欢迎有其他更多角度参与分析讨论人们为什么习惯吐槽这个问题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