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谈谈您对这话的理解:确切地说,孩子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在这位父亲看来却不再是问题!
月饼节,大家的作业都早早交上,到十点半才开始迟迟不愿动笔。一早就带着娃儿出去跑了一天,真是累惨了,赶紧上班吧,上班才是休息。
文中父亲的问题是离婚后仍然对前妻带有的敌意与怨恨,恰巧昨日晚上南京发生了一起恶性案件,一位61岁的男士持刀到前妻家中,将前妻砍死之后,在小区外又砍伤无人,其中一人不治身亡,最后凶手逃入某栋楼中自杀身亡。这样的惨剧,背后的原因并不用知道清楚,只知凶手对前妻的怨恨竟然能到如此地步,令人唏嘘与恐惧。而且他是当着自己女儿的面砍死了女儿的妈妈,报警的便是他自己的女儿,不论成年与否,亲眼看到生父杀了生母,这样的心理创伤可想而知。
开学新生教育的时候和孩子们谈的是适应,最后引用了《尼布尔的祈祷文》中的那几句话: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
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
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to accept the things I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困惑与痛苦,很多就来自于执着想要改变无力改变的事物,以及无法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什么是无法改变的。昨日的凶手,虽不知他想要改变的是什么,但可以知道的是他无力改变,所以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改变方式——毁灭,毁灭对方也毁灭自己,这样才能够体验到自己对对方和自己的控制感。老师今日文中的父亲,其对孩子的不满与情绪,也有控制无力的内容,同时老师的那两个问题他很果断的回答“不能”,能否视作对自己缺乏控制感所做的一种防御?既无力控制前妻,也无力控制儿子,即使是目前所处的模式,都无法进行改变。然而其并不接受这种“无法改变”,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他人造成的,或者说,只要是与情绪对象相关的情况,对他而言都是问题。他无法面对问题、也无力去与情绪对象进行协调来正视问题,那么唯一可以体现出控制感的,就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对方持有敌意与怨恨,从而说服自己并非无力,而是由他人造成了一切。
总体走的还是认知疗法的路径吧。A并没有改变,C的改变,从而改变了B。识别软硬信息,是否可以将硬信息视作诱发事件A,如果事件无法改变和操作,那么可以操作的内容就是C,是认知的部分,可以改变的部分,是真正引起B情绪的部分。所以接受A是认知C改变的第一步,接受不能改变的、客观存在的,那么才有机会去识别出自己的情绪是由什么样的信念与思维引起的,这部分改变了,那么A就只是个事实存在,而非问题起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