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课上郝老师谈了阅读学员作业的体会,尤其是对每个阶段缺位的总结,真得太准确了!
1. 求学过程,缺乏对学生组织阅读。
自己上学的时候,阅读全凭兴趣。读与不读,没有老师会强调。我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一直在乡九年制学校就读,那时老师们的工作压力很轻,生活安排的就很丰富,但是却很少看到有老师读书。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过的真快乐,但这种快乐似乎又缺乏一种真正的愉悦感,缺少一种支撑的力量。
2. 青少年时代,缺乏根本书籍的照亮与滋养。
上师范的时候,老师也不强调读书。只是因为住校,有很多时间需要打发,所以会去阅览室、图书馆借书。当然也全凭感觉,尽管知道三年后要去当老师,但是对教育学、心理学这种高大上的书籍抱有敬畏感,更多是因为读不懂,于是干脆远离。所以在整个求学的少年青年时代,从来不知道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工作以后,也并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件重要的事。干国祥老师说儿童时期的阅读,会决定一个人道德、文化倾向。少年时期与太多的经典擦肩而过,让自己缺少了太多品味人生的机会,这是不是也是我现在想法单一、视野不开阔的主要原因呢?
3. 工作中为应试而读,随意阅读,兴趣居多,缺乏有规划的专业阅读,缺乏围绕问题的主题阅读。
的确,在这个阶段读的最多的就是教参、教案。顶多再加上个别案例型的书籍,经验型的书籍。平时也会借口工作忙,没时间。于是日子一天天过,离阅读却越来越远,于是就会产生迷茫,甚至有躺平的现象,其实像这一类的在乡村学校尤其是比较偏远一些地方真得很严重!城镇的老师还是比较幸福,毕竟在多一些农村学校不会去强调读书,只会觉得安排的任务完成了就是最好,成绩考高了,更好,至于教师的成长发展规划,似乎都是顺其自然!这也让很多热血青年慢慢失去了热情与活力。
4. 专业发展中缺乏根本书籍的指导。
“根本书籍”是我在新网师学到的又一个新名词。好不容易学校发的《静悄悄的革命》,却并没有珍惜,只是匆匆读过一次就搁置了,也错失了与根本书籍的相遇。所在在教学中、在管理班级时经常会遇到困惑,为解决不了而头疼,却并没有想过通过书籍来解决问题,
5. 专业阅读中大多是个体的探索,缺乏学校的规划和引领。
即便到了现在,学校也没有对教师的阅读做出具体的规划来。老师们就在繁杂的事务中淹没了自己。在“教师成长的三大关键系统”中,“环境与平台”能给老师提供能源系统,因此,学校的整体规划对老师的引领也是相当重要的。
6. 作业多为回忆记录和表层分析,缺乏理论关照下的深度反思,缺乏对未来基于主体的阅读规划,即缺乏研究性阅读。
我现在全都是浮于表面的分析,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进行深度反思。缺乏理论知识,缺乏底层建设,所以自己的作业就显得如此淡薄无力,这就去自己的人生一样!
从整体来看,我觉得我还停留在阅读的“浪漫时期”,而这一时期是要提防“贫瘠”。我会前行的比较慢,因为缺失的东西太多,不过我会坚持下去,希望在未来我的阅读史能够变得渐渐厚重起来,也能慢慢步入“精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