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细致的灵魂让眼前的苟且和远方的诗一样动人
文/旁边有个王
(一)
曾经有一段时间被高晓松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话吸引,就一直在心里为自己盘算着远方,渴望能像背包客一样游遍远方。
那是一种比较小资和文艺的假象,一个背包一本书一台相机,便风雨世间。偶尔又会想起那张传遍朋友圈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彼时,一种说走就走的冲动,在心里势不可挡的发芽。
当时一种被称为旅游文学的书正在火热,它主要通过对山川风物等自然景观以及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写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这种文学现实的特点,大概就是抒情性、审美性、知识性、反映社会生活的片段性,等等。深受这种文学、思想的熏陶,分分钟也有种逃离现在生活,奔向远方的冲动。
但俗话说的好,世界那么大钱包那么小。冲动归冲动,但步伐依旧还是在那一亩三分地里来回波动。是读了那么多补偿想法的书籍,但还是没有太多变现的能力。尽管我早就知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远方和诗还是太模糊。明天的工作和后天的考试,在相比之下就显得触手可及。
高晓松说自己的在写出苟且、诗和远方这些之后,在网上也有收到一片的骂声。大体上是说你高晓松有钱,可以去远方可以去玩游艇之类,但我们一介草民只能在眼前苟且。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的一期节目里解释过这个问题,不想找出视频一字一句的摘抄,大概就是说,自己的什么苟且啊远方啊这样的思想,不是说非此即彼的除了远方就是苟且,除了诗就没其他,那更像是一种态度而已,我们生活不能也不会只是苟且,有时候也需要一些美化生活的东西,那些就是我们的远方,生活的诗。
苟且和远方和诗,只是一种生活中的高兴与失落的代表,并非什么就你有钱你有游艇之类。有时候,我们抬头看看月亮,也会偶尔低头看看地上的六便士。
到底什么是远方什么是苟且什么叫诗,读了那么久,到现在我也没能想出属于自己的答案。只是在思考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对旅游、旅行、穷游等词汇完全不感冒。我也不膜拜什么万卷书万里路,毕竟图书馆没有万里,曾经的驿站也没放书籍。
我内心对诗的冲动,就是想多看看陌生的事物,了解新鲜的东西。不一定要去十几个小时车程的远方,眼前的区域有陌生的事物就行。如果费劲的抬头也抓不到月亮,不如先从脚下的六便士开始做起。
把身边的内容简单的加工之后,就变成了的自己内容,自己的诗,不也是一种精彩吗?套一句大俗话,谁说眼前不是诗,接一句,谁说苟且里淘不出精彩。到底远方在哪,有多远,没有人知道。
是名胜古迹,还是欧洲工艺,是千年古城,还是浪漫岛屿。无从得知。有人说,旅游无非是从自己待厌烦的地方,到别人待厌烦的地方去。原来,我这片的一亩三分地还是别人心中的远方?
可是谁又敢说一亩三分地培育不出高产高质量呢,想想袁隆平就知道了,不仅是高产高质量,更养活了全球那么多的远方的人。但值得注意的是,袁隆平只是人在试验田那块地而已,他的心系国家人民,视野与知识,见识与远见,远不是远方有多远能描述的。所以我渐渐发现,我把远方理解成了真的地理位置。
远方或许真的和青春、梦想一样,不一定要有非常准确的定位,只要有一个就行。因为青春,所以有些年纪不一样;因为梦想,所以有些人生不一样;因为远方,所以有些灵魂不一样。都说诗和远方,而诗更是灵魂的缔造者,说远方和灵魂应该没有毛病。只不过当下是时代,已经很少人读诗了。自顾城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的远方,海子面朝大海去探寻春暖花开,再没有把灵魂献给诗的人。
(二)
在经过与当下生活的一阵折腾之后,我开始发现,自己并不是渴望远方,更不是惧怕苟且,而是不希望自己渐渐的干瘪了自己的灵魂。现代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渐渐的干涸了自己的心灵。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我不想再是那个一,我想变成二。嗯嗯对,就是你理解中的那个二。我开始不把远方当作旅行,更不把旅行当作解脱。
我不想在“不在常用登录地区”发了一堆图片之后,回到“常用地区”和以前没什么区别。所以我写道:也许,未知,即惊喜。而远方就是未知。我深信干瘪的灵魂写不出动人的文字,更深信它过不出动人的生活。
所以,我开始对未知的生活进行听看说读写,我喜欢它能成诗,至少能朗朗上口。
听,我们的耳朵可不仅仅用来玩“戴上耳机世界与我无关”的,更重要的是用来接收信息。老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合格倾听者。可见,听这个功能可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它发挥好的。看,这是一个绘声绘色的时代,有听必要看。看书,看人,看身边的平凡,都是生活的色彩,灵魂的画家。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绝对是读懂人与生活的不二选择。
说,不是一个难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活。有人说得天花乱坠滔滔不绝,有人说得零零落落断断续续。有人说话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人说话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生活区别,也是生活的哲学。读,就到了另一个层次,可以是风声雨声中的读书声,也可以是知人知面后的不知心。
写,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内容。不知道这算是送分题还是任选题还是加分题,只要我们认真了“听看说读”,其实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而已。另一方面,事实上,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要能写。只要对生活细致到了前四步,不会写的生活,也是生动精彩的生活。只不过有时候写出来,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生活不是单行道。
比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她对生活的细致感受,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是他对青春的细致入微,莫言的《蛙》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他们对时代的细致揣摩。类似的,还有许多平凡的生活碰上了好的心思,最后变成了书。或许我不知道,而你却知道。但至少,我们都应该明白干瘪的灵魂写出生动的文字。
关于生活的动人,用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也用高晓松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时代就在这儿,生活就在其下。或好或坏,诗和远方都是希望,而莫泊桑说“人生活在希望之中……”。
后来,我不再迷恋远方,也不再奢侈旅行;不再惧怕苟且,也再逃避伤悲。在佛家,有僧人清风远游领悟佛的文化,也有僧人固地坐禅参醒佛的真谛。所以,我的灵魂、我的远方、我的思想、我的诗,到底安放何处还需要自己的慢慢领悟,不能盲目跟风。世界真的挺大,但我希望我们能先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参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