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话说每年春秋之际,林黛玉必犯咳疾。这年秋天的晚上,宝钗去探望她,说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
这话很窝心,林自幼失祜,也没有兄弟姐妹,试问还能有谁这么实在。而且这话贵在一眼看清问题实质——药不对症,连病也医不了,何况保命。 这并非一个小建议那么简单。那时那人那屋檐下,简直不啻救命良药。黛玉正是因为这个病早夭。就在这一回,她听了宝钗上面说的那些话后同,自己也叹“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宝钗听林这么说,也没虚与委蛇,直接说“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可见当时黛玉虽然没有病入膏肓,也已算沉疴难愈了。
林的医疗条件什么样呢?之所以在荣府金尊玉贵,主要是仗着外袓母偏疼,比膝下亲孙女迎叹惜还要疼。可是,外袓毕竟不是父母。林父母尚在世时,是什么光景?用她自己的话说,“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注意,是请了无数名医“修方配药”,虽然不见效,足见父母一番心血。
而外祖母听后,说“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没有细究这药到底是不是对林的症状。并不是外祖不着意。老人家不常出门,连她的侄子宁国府贾敬过生日请她,她也不去。一年半截间,偶尔到庙里去打个醮,回来时顺道去大观园,只看两个人,就是宝玉和黛玉,其他人都没这么受宠。只是那么八十多岁的一个老人家,精力有限,天短时连中午觉都不敢睡,哪里能费这样的心血呢?两府大事小情虽不用她具体操心,却总是乱心,有多少精力仔细费心黛玉的药方这么细的事儿呢?
另外,黛玉的舅妈,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日常见了面,也只不过问“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 林黛玉回答:“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没有人去考量这药怎么回事,究竟对不对症,为什么不见效!连做出了苟且之事的贾珍,对秦可卿的病都万般上心,还向四处求问名医国手,当真心焦。
有人问:贾宝玉呢,哪去了? 嗯,宝玉确实挺体贴的,就在这天夜里,这个深秋的雨夜,薛从林那走了后,宝玉就打着灯笼来了,来到后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接着陪黛玉谈了一阵子她写的诗,又怕她劳神太过,就赶着要走,走前又问“你想什么吃,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 ?一日三餐,嘘寒问暖,也确实够贴心。但是世家公子,娇生惯养十数年,正如贾林初会时判词中说的:“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连自己的事都不知打算筹划,自己的丫头到头来也护不了周全,以致晴雯芳官死的死出家的出家,下场凄惨,更何况是别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