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一个故事:
客厅里,一位光头小男孩时而瞪着面前的墙壁发呆,时而趴在书桌上玩橡皮擦。他面前的作业本,只写了最前面一行的两个字。这是小男孩的妈妈从房间出来,大概看出了还早的磨蹭:“赶紧写作业,写完让你打一场电子游戏作为奖励。”
“我要打3场!”
“好,3场,赶紧写”
“错了一个字,这个,改正一下!”
“......如果我改正......你让我打4场电子游戏!”
小男孩的妈妈犹豫了一会便答应了。
看到这则故事,我想起以前看到过的另外一则故事:
一位作家搬入新家,在家门口经常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游戏,非常嘈杂,让他没办法安心写作。终于有一天他实在无法忍受,就对孩子们说:“你们每天都到我家门外玩耍,让我体会到快乐的感觉,为了表示感谢,以后你们每来我这里玩,我给你们每个人1美元。”孩子们听很高兴,就每天来玩耍;过了几天这位作家只给每个小朋友50美分,孩子们面人难色,但还是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这位作家只给每个小朋友1美分,孩子们一看,只有一美分,就生气的说:“才1美分,我才不玩了。”
第一则故事——本来作业就是孩子应该完成的,但成人没有调查孩子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原因,盲目的给予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完成作业,不仅不能让孩子认真的完成作业,还会让他觉得做作业的目的只是为了能玩游戏,根本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第二则故事——本来孩子们玩耍是为了让自己高兴才玩,经过作家的“心机”,让孩子们为自己而玩变成了为美元才玩,当物质奖励不能满足自己的预期时,就不再玩了。让人惋惜。
心里学家曾经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物质奖励与动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物质奖励的介入,会让孩子由内在驱动学习,而转变为物质驱动学习。物质奖励一旦驱动容易使孩子的专注力转移到奖励上,而减弱了孩子对事情的投入。极其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我们应该怎样去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呢?让孩子多做事情,当孩子不断的克服一个个困难时,他的内心的成就感会不断驱使他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这样不断的循环下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孩子明白很多技能都需要多多练习,孰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