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鱼
1
1992年,3岁9个月的福原爱,只因为没人陪她玩,闹着要和哥哥一样打乒乓球。
当时的她一定不会想到,26年后在决定退役时,她会用“恩人”这个词来形容乒乓球。
2018年10月21日,福原爱在微博上宣布退役,短短675个字,道尽了她对乒乓球的不舍。
我从三岁开始打乒乓球,
今年要三十岁了,
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关于在球上。
在人生中,重要的事情,
都是乒乓球教我的。
她把乒乓球称为“恩人”,表示将来要好好“孝顺”乒乓球界,让网友觉得新鲜又感动。
有网友说,她的退役让自己感觉“突然失去了一件重要的事,很难过”。
更多人送出了祝福和鼓励:
说起来,不管在日本,还是中国,福原爱的人气真的是超高。
有人总结她受欢迎的原因:
第一是可爱;
第二是可爱哭了。
从小到大,她经常边哭鼻子边打球。
尤其在遭遇中国乒坛的几个大魔王时:
打不过王楠,哭;
打不过张怡宁,哭;
打不过丁宁,还是哭。
粉丝们看着,心疼又觉得好笑,于是调侃她:
流水的大魔王,铁打的福原爱。
虽然每次对战中国队,小爱都被虐得很惨,但是这么多年,她屡战屡败,却也屡败屡战,从未放弃。
像大多数四五岁的小女孩一样,爱酱调皮可爱,也爱哭怕疼,失败了会退缩,遇到困难会迟疑,但是最终,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面对困难,很多人都会哭泣,可是有的人哭着哭着就放弃了,福原爱哭着哭着却能坚持到底。
“福原爱型”人格到底是怎么培养和造就的?
日本富士电视台曾追踪拍摄福原爱24年,从4岁到28岁的全部成长历程,用3000盘录像带剪辑制成纪录片《福原爱: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个世纪》。
(文末可看完整视频)
在这部9.0的记录片中,我看到了答案。
2
1993年,在体育馆外的石阶上,4岁的福原爱接受了她人生的第一次采访:
“几岁了?”
小爱笑笑,伸出四根手指摸了摸话筒:“好大的话筒啊!”
“几岁开始打球的?”
她看看妈妈,回答道:“去年。”
“怎么开始打球的呢?最开始因为什么?”
“哥哥在中国的时候。”
“你觉得乒乓球怎么样?”
“不知道。”
“好玩吗?”
小爱酱深深地点了点头。
一开始,福原爱的妈妈是打算培养她的哥哥成为兵乒球手,小小的爱酱看着全家人都去照顾哥哥,没有人陪她玩。
“大家为什么都不理我呢?怎么能跟他们一起玩呢?”
她想了个办法:加入他们一起打乒乓球。
从那以后,还没有乒乓球桌高的福原爱,开始了魔鬼般地练习。
没有桌子高,就站在板凳上练。
为了节省时间,每天幼儿园放学,都主动跑回家。
训练的第一年,小爱就打坏了三个拍子。
为了方便她和哥哥训练,妈妈将乒乓球桌搬到了客厅。
那些年,妈妈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陪伴孩子不断地练球。
事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母亲坦言:
“
一点儿也没有想以后会怎么样,
就是每天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一起练。
并没有下一个非达到不可的目标,
就这么一点一点地坚持下来了。
”
父母的功利心,常常会将孩子的初心摧毁。
而相反,无心插柳柳成荫。
站在凳子上练了一年球,4岁的小爱开始参加全国大赛。
第一场比赛,就击败了二年级的男生。
小爱跑出场地时,因为太高兴,米奇帆布鞋跑掉了都没发现。
假设在玩乒乓球的初期,妈妈就给她定各种任务,或许小爱也无法体会到对乒乓球发自内心的喜欢。
但恰恰是这样没有功利和压力的兴趣,才能激发出她坚持的动力,并在其中心无旁念地释放自己的天赋。
3
如果你的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回头找妈妈,你会怎么办?
我瞬间想到身边各种家长的声音:
“真没用!”
“就知道哭!”
“丢死人了!”
但如果福原爱的妈妈也这样做,或许就没有今天的爱酱了。
在陪伴福原爱的无数次的比赛中,妈妈一直都是那个稳定的情绪容器,接住了她的各种情绪,也成为了支撑她内心的重要力量。
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大赛,爱酱赢球,妈妈夸奖她:
“平局后能赢下,真不错!”
她失败了,哭着跑向妈妈,妈妈安慰她:
“没关系,打起精神,不要哭。”
“来看一看,这是什么?”
妈妈轻轻打开小爱的手掌,那里藏着她和妈妈的暗号
“集中、时机”。
“别哭,好好打球,集中精神。看准时机,主动些。”
回到赛场,小爱换了个人似的,一下子扭转了局面。
就这样,爱酱一路挺进16强,全场的目光也开始聚焦到这位4岁的小选手上。
有一回,小爱因为发球姿势不符合规则,受到了裁判的批评。
球场上的爱酱顿时手足无措,她再次哭着跑向妈妈。
这回,妈妈不仅没有责备,还示范了教科书式的安慰和引导。
她尝试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也不忘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我知道你发球的时候有点紧张,你得把手张开抛起来,那边的教练叔叔可生气了呢~加油啊!
鼓励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
如果不这样做,小爱就会输,
如果输掉,小爱就更难受了。
但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总之,就算不行也没关系,试试看。
只是对很多父母而言,对受挫的孩子说一句“没关系”都很难。
爱酱5岁时,曾将一个2年级男生打得无还手之力。
男孩和爱酱一样,哭着回到了家长身边,得到的却是嘲讽和推搡:
“自己不好好练习有什么办法。快打球去,去!”
“人家都在看着,还哭,真不敢相信!”
“人家在等着呢,等你呢,听见没!”
视频的评论里,有人说:这就是为什么小男孩比不过福原爱。
因为他内心的力量没有人支撑啊。
4
纪录片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有一回,小爱做反复击球练习时,因为围观的人太多,有些分心,总打不顺手。
小爱又忍不住抹起眼泪来。
妈妈和小爱曾经约定“绝对不中途放弃”,但这一回,小爱却有些坚持不下去了。
妈妈激她:
要是小爱像现在这样的话,谁也赢不了。
不喜欢艰苦枯燥的练习,喜欢愉快的练习吧?
小爱听完马上摇摇头。
“算了,别打了,小爱。”妈妈又说。
小爱哭得更凶。
抱着妈妈的大腿,小爱边哭边恳求:“别不练了。”
妈妈继续:“不练的是小爱啊。”
小爱还是哭:“别不练了。”
就这样,小爱哭着喊着,说要继续练,可是接下来还是哭。
妈妈将乒乓球一次次打过去,代替语言鼓励小爱练习,这次小爱认真了起来。
所有人都走了,拍纪录片的工作人员也准备收工了,她们依旧投入地练习着。
很多年后,妈妈笑着说,“那是最难管的年纪,常常要跟她这样的个性斗争。”
无论如何都不肯放弃,含着眼泪也要坚持到底,20年后的小爱,和5岁时简直一模一样。
没有在她有一丝放弃的念头时顺着她,这样的妈妈看似“绝情”,但这仅仅只是因为:
妈妈太了解她了。
妈妈有一本练习手册,上面用心地记录着女儿的性格特点。
1)非常喜欢乒乓球
2)不放弃
3)好强不认输
4)热心钻研
5)高度专注力
6)对胜利的渴望
正因深知小爱不放弃、好强不认输的个性,在她哭哭啼啼时,妈妈才没有理会她的撒娇,而是选择激一激她:
小爱不要太撒娇,不想练就算了,5个球练还是不练,你定。
这是一个教育理念百家争鸣的时代,有人提倡挫折教育,有人提倡包容,有人提倡平等。
但从小爱妈妈身上,我看到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是深刻的了解和懂得。
并且基于这些懂得,给她最合适的反应。
该温柔的时候温柔,该逼一把的时候“绝情”。
5
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手把手地教,一次一次地陪练,不断鼓励。
而当孩子长大了,需要独立时,妈妈选择了放手。
2001年,刚刚12岁就成为职业选手的福原爱,以特邀选手身份与36岁的小山智利对决。
福原爱惨败。
比赛结束,小山智利称:
“大家太大惊小怪了,在中国,福原爱这样的选手有1000个。”
真的是这样吗?
12岁的福原爱,决定离开母亲,一个人去中国。
妈妈心中万般不舍,但仍表示支持。
“毕竟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父母,去中国,也是让孩子独立成长的好机会,必须让她体验一下。现在也许是最好的时机。”
在车站,妈妈望着孩子小小的背影,穿过安检的闸门,淹没在人群,渐渐消失。
孩子的成长,大概就是在这一次一次的分离中完成的。
12岁的六年级女孩,也就这样,一个人慢慢走向了她的世界。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意味着每一天、每一件事,都只能靠自己。
自己搬硕大沉重的行李箱,自己洗制服,自己消解赛前的紧张。
“好紧张啊!”要比赛了,爱酱自言自语。
可是,赛场的观众席上,再没有妈妈殷切的目光,有的只是陌生的观众。
妈妈现在已经不在小爱的身后了。
以前,不管流多少泪,妈妈总会在那里。
可如今,小爱只有她自己。
妈妈说:“想让她技术变好的话,就不能去干扰孩子。这种事情,不需要父母的。”
你需要时,我陪伴着你;
你长大离开,我选择放手。
后来的小爱,在中国训练中被虐惨的同时,也火速地成长起来。
在后来的奥运会上,她甚至能忍着不哭,带着日本队拿了奖牌。
妈妈的放手,也创造了福原爱本人,以及日本乒乓球女队的新成绩。
纪录片中的录制完成时,福原爱忍不住认真地问导演,当时为什么选中她来拍这个纪录片?
答案就是:
她一直坦率地、一心一意地打球。
导演说,那个模样,异常耀眼。
这份一心一意的背后,离不开妈妈一路走来的陪伴和分离。
而今,30岁的小爱,也成为了母亲,相信她也会成为自己母亲一样的好妈妈。
最后,祝姓福的小爱,幸福吧!
《福原爱: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个世纪》
生命的根本需求
是渴望被看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