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以后写文章的时间要挪到早上了。每天都在深夜写文章睡得太晚,第二天都要睡到中午才起来,好好一个暑假感觉都变短了。以后请监督我!
早上看了一篇文章,有兴趣的话不妨去看看。链接在这里:如何获取写作的灵感 - 简书 “一个人的故事总有写到头的时候,不妨去听下别人的故事。”这句话给予我深刻的启发,以后真要走出去多看看了,不然总有一天灵感会枯竭,其实现在已经很有感觉了。
今日甚觉无聊,又去书店逛了一圈,感受了一下书价之贵,深感我等屌丝实在是越来越不适应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了。那么今天来谈谈物价。
初中时候,我的阿姨——确切的说是我外婆妹妹的女儿——在北京工作。我娘和我去北京的时候顺便也绕了个路去看她,她请我们去王府井喝茶。我娘和我都很好奇,帝都的物价东西会有多贵,便趁着她上厕所的时候偷偷翻了翻发票,居然有八十多块钱——当时的物价并不贵,而且我家也并不富裕。三个人总共三杯茶,再加一块特别给我点的小蛋糕,花费了八十多块钱,在当时的我们看来确实是很贵了。
但是放到现在来说,三个人喝茶喝掉八十块钱,简直再正常不过了。只要是有些店面的茶座,不论饮料与蛋糕,均价基本都是每样二十多,随处可见。即便是街边现做现卖的奶茶店,一杯奶茶十几块钱也已经成了惯例。可是我还要包下大长腿小姐一个学期的奶茶费,这真是个不幸的消息。
去年暑假的时候,我和一位初中同学一起约出来聊天。他是个知识分子,这样对我说:“我们的聚会嘛,肯定不能是吃喝玩乐那样的,太庸俗了。”我说:“好,那我们喝茶去?”答曰:“准。”
适时银泰建在我家旁边,落成不久。毕竟是乡下人没见过世面,地方又近,就约在了那里,打算随便找一处咖啡馆。两人闲逛进了一家名为“猫屎咖啡”的店——原谅我那时候真的没见过世面,进去一看一杯咖啡就要一百多块钱我俩就惊呆了……
好,那我们不点咖啡。可价目表上即使是别的饮料也令我们暗暗咋舌,最便宜的绿茶也要四十多块钱一杯。我后来才知道,猫屎咖啡据说是世界上最贵的咖啡。可是我俩又不好意思再出来,多丢人。只好硬着头皮点了两杯茶,两个屌丝对着两杯茶就这样坐了三个小时。好在可以续杯,连喝三杯再一算均价似乎终于跟外面差不多了,这才屁颠屁颠跑出来。
唉,我就是这么屌丝,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那么我们来想一下,物价究竟是什么时候涨到现在这个地步的?
作为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我一直都在吃食堂。虽然味道一般般,但是说良心话,食堂真的不涨价钱,十几年来一直都是五六块钱就能吃得饱饱的,而且东西干净不拉肚子。加上大学以前,我家对我的财政政策一直都是分文不给——因为我基本只有伙食支出,不买别的东西。偶尔想买东西也会跟我娘要钱,或者就干脆拜托我娘去买,这导致了我对物价的非常不敏感。进了大学要自己去买东西,我对于东西的贵贱完全没有感觉,每次都是稀里糊涂的,钱也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后来开始记账,坚持了一段时间终于觉得记账太麻烦,还是不记了。
所以我也真的不知道物价是什么时候开始涨的……
我是学经济的,然而对于经济走向不能说略知一二,简直是一窍不通。大学未曾毕业,当初学的种种经济理论就已经全部还给老师了。如果我是教育部长,一定不给毕业。
虽然不喜欢看电影,不过每年还是会去看一两场。小时候去看3D——其实那时候所谓的3D还是红蓝3D,要带上红蓝两色眼镜,看得很不舒服——差不多三十几块钱。去年暑假回家,约了同学去看电影,同学说现在已经没有三十多块钱的电影了。其实也还好,《雷神2》刚上映的时候我在宁波看的3D版,原价有¥90和¥120的,我用了学生证花45块钱看了一场。现在再去看3D,差不多都降到五十块钱了,普通电影应该也在三四十块钱吧,我猜想。
上次买的《许三观卖血记》看到一半。读到许三观花了八角三分钱就把许玉兰娶回了家,我深深地感叹于那个时代的物价:虽然收入低了些,但是物价稳定,不至于有贵贱之分。买一次血就有35块钱,抵上了一个月的收入。这样说来,许三观在当时还是个有钱人。
诸位文科生一定不会忘记在历史书上读到的内容:在1935年,国民党发售法币,它与银元的兑换比例是1法币兑换1块银元。1937年,100元法币可以买两头牛,1945年9月其购买力只剩下了十万分之七。如果一斤大米有五百粒的话,1948年8月时100法币只能买到1粒大米了。报纸用花边新闻的方式圈出一条短讯:“大饼油条,每件10万元。”
如今通货膨胀虽不及彼时,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国民的消费水平在提高,这是好事,然而对于还未脱困的贫下中农来说,还是希望能把物价稳定下来,或者让工资也跟着涨一些,这才是最让人踏实的事情。比如像我这样的穷人,还是很欢迎大家捐款到我的支付宝账户,支援贫困,人人有责。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加美好,有意者请私聊。
毕竟,除了很多富起来的人,中国还有更多没有富起来的人。
晚安,我是独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