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票时,售票的美女说,这部电影和《芳华》差不多。没来及问她指的差不多是什么——情节,还是需要准备的泪水。
看《芳华》那天,泪水的确把我当天涂抹的脂粉冲走了。虽说陪着流了许多眼泪,但后来明白,那不是我的芳华,从一开始就不是。所以听到那话,心想如果她说的是这个“差不多”,那我必须克制自己。看一场电影不尴不尬的,会让自己讨厌。
我想问一下,从小到大,有没有一个人语重心长(轻描淡写的也算)地对你说过:听从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做一个真实的人,求得心灵的踏实和安稳。记得当年读中专时,一个社会生(工作之后再来读书的),以长者的姿态告诉我:你这种性格,到社会上吃不开。我知道他指的是什么,这是遗传密码决定的,想变没那么容易。何况当我试图改变的时候,总感觉有一种撕裂的痛,所以后来索性爱谁谁了。
如果当时有人(有一部电影)这么和我说,我的迷茫和妥协,起码会少一半。这就是我要给这部电影点赞的原因之一。
记得当年因为不喜欢所学与从事的专业,而放弃一段学习,后来却怯于别人的嘲讽,东碰西撞,在自考的路上走了五六年,读完本科我就告诉自己,读完这些教科书,我一定要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当时高同学想拉我继续读研,我表示,我要在一个斜坡停住,而去往另一个路口。我对那些坚守理想,视世俗生活为累赘的人,肃然起敬,但我不会因此鄙视自己的世俗。
当很多孩子的节假日在辅导班和兴趣班之间转换时,我基本在放任儿子,除了他自己报的游泳、滑冰课程,假期都是跑回老家玩儿。山川草木植入一个人心性的,淳朴自然多于其他。与技压群雄(芳)的孩子相比,人家甩他几条街,可这也让输在起跑线上的儿子,奋起直追时拥有异于同伴的毅力和爆发力。
看完电影,用掩饰不住的自恋给自己点了个赞。
故事是在清华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一根有风骨的接力棒在四代人之间传递。这是主线,但我的智商有几次没跟上影片节奏,不知道这样的过渡是迫不得已还是其他原因,反正在我看来就像一处焊点,比如张果果的父母带他去扫墓时,才搭上李想(进而搭上陈鹏)这条线。不管怎么说,从荧屏发起了呼唤真实的声音,还是值得为导演点个赞。
电影里最有代入感的人物就是张果果。职场的尔虞我诈与人性的莫测,让很多人感同身受,张果果为此深锁的眉头,随着婴儿房里斑斓的色彩以及四根胎毫笔的出现,而渐渐舒展。
“如果提前知道了将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有话说,人如果从60岁往回活,都是智者。我妈也说过,早知三日事,幸福一百年。电影把抽取的人生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展示,是想让人们在倒叙的人生中有所启悟。
就孩子教育来说,各级大人们似乎都明白“顺应天性,放下虚荣与功利”的可贵,可有谁能真正放下呢?在放任与放下之间,想做得恰到好处,难着呢。
一部电影,唤醒人们去思考,自我审视,寻找自我与真实,我觉得挺好。
关于“什么是真实?”吴岭澜的老师梅贻琦是这么说的:“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都不违背自己,都让自己感到坦荡而安心,这就是真实。”当下,“真实”的处境已相当尴尬,是时候呼唤一下了。
最后,我想说说那个跳井的女人,名字我没记住。这个差点杀死王敏佳的女人,供男人(王敏佳的老师)念完了大学,后来男人想悔婚,可她宁可用噬骨的冷漠,把自己熬到骨缝里都往外冒寒气,也不肯离婚。
类似的婚姻我真见过,但她们是愿赌服输的女人。刚开始也是勇猛无畏,很快便偃旗息鼓。婚姻我连背后指指点点都不敢,这里边的人性,太复杂,太捉摸不透,有时候人鬼难分。我也不过是等到荧屏冷却之后,莫名唏嘘慨叹一番罢了。
那男人说了一句我认为最戳心的话,在女人捶打男人时,男人说,你打我吧,打死了你每个月少30斤粮票。我竟然说,对呀,还是停手吧。瞧瞧,人是不是很容易上贼船跟着贼跑呢。当然,从影片里看不出男人有小三啥的,或许对这样的男人,自己老婆以外的女人都是小三也说不定。
女人说,你说过爱我一辈子的!男人说,难道感情是不能变的吗?谁说感情就不能变呢,它才是世上最善变的东西。
全剧最动人的一句话,是陈鹏对王敏佳说的。当王敏佳被吃瓜群众打得死去活来,毁容之后,他火急火燎地赶来,救下王敏佳,并和她说,我会托着你和你一起往下掉,我就是那个托底的人。
这部电影不愧是女性视角。对于婚姻里女人的痛点和“痒痒肉”,她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