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姐最近定了一个阅读英文原著的计划(不要问Do姐受啥刺激了,哈哈,这不是重点),没想到才看完第一本,就被虐得不要不要滴。作为一个看琼瑶阿姨小说长大的永远对爱情抱有美好幻想和期待的孩子,你说选啥书不好咧,非得选“灵魂猎者”的书。
没错,这位“灵魂猎者”就是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这次把Do姐虐得一塌糊涂的就是其广为人知的中篇小说《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en》。虽然之前看过同名电影,但这次读原版小说依然很震(nue)憾(xin)。一方面,小说用词细腻、文字优美,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简直到了极致,画面感极强,让人欲罢不能;但另一方面,女主那种活在自己世界里,集高傲与自卑、勇敢与懦弱、忠诚与不忠于一身的矛盾集合体,令人揪心痛心且遗憾不已。
是的,女主是高傲的、勇敢的。
在认识R前,女主是一个父亲早逝、母亲为生活所迫对其疏于照顾的穷孩子,当得知新邻居是作家,喜欢读书、音乐,而且年轻帅气时,13的小女生关于爱情的美好憧憬开始萌芽。为此,她开始努力学习、读书、练钢琴,并逐渐成长为集智慧与美貌并存的、追求者无数的女神(如果能继续这种轨迹,女主无疑能创造励志神话,但小说之所以能成为精品,不走寻常路的“虐”人才是王道啊)。
为了让R注意到自己的存在,成年后的女神放弃了继父提供的优越生活,独自回到R所在的城市,在找到工作养活自己的同时,楚楚动人的女主每天去R的窗前等待,如此痴情的种种,只为男主能发现她,甚至后来还鼓足勇气创造机会去认识他(谁说女主没有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来着?)。
在与R先生度过美妙的三天之后,随着R旅行的开始,“I should hear from you as soon as you came back”的承诺亦随风飘逝。在各种等待无望、且发现自己怀上了R的孩子后,为了不让R觉得自己给他带来麻烦,不想让他有一丝困扰与负担,在平民医院独自生下孩子(这该需要多大的勇气,恐怕只有当过妈的人才知道吧?!);为了给孩子最好的生活,集智慧与美貌于一生的女主选择了委身于众多富有的追求者,然而,为了心中飘渺的爱情,怀着对R的期待,她拒绝了他们的求婚,哪怕他们对她都非常好,甚至可以成为伯爵夫人。
后来,女主两次邂逅R,她不断尝试可以唤醒R的记忆,希望R可以认出她,甚至当R把她当成prostitute、偷偷往她的暖手筒里塞支票时,尽管极度痛苦,仍还“竭尽全力”试图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Will you give me one of your white roses?”
“But perhaps they were given you by a woman, a woman who loves you?”
“Perhaps they were sent to you by a woman whom you have forgotten!”
然而,当如此“用力”的暗示仍然没能让男主认出自己时,尽管暗恋了他好多年,甚至生下了他的孩子,高傲的女主最终并没有告诉他,她所有的等待、所有的坚守、所有的付出、所有的一切,都只为男主能记住他,哪怕只是稍微认出她。这样的感情看似很卑微,但谁又能说这不是深入骨髓的傲气呢。
是的,女主是卑微的、悲哀的。
女主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她的出场无疑是卑微的。从小缺乏父爱,母亲因忙于生计,也很少关注她的心灵成长,贫穷社区的同龄孩子相对缺乏教养,与后来发奋学习、博览群书的女主差距之大,让其从来都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对R萌生的情愫也只能偷偷藏在心底。自我的封闭让女主每天生活在各种对R的幻想当中,亦真亦假、亦梦亦实,这样的感情越积越深,最终走向深渊。
为了让R能记起自己,女主在每年R生日时,都寄去白色玫瑰,女主认为那是R在他们一起度过难忘的三晚后R留给他的唯一信物。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信告诉R自己唯一要求就是R能在他今后的生日时能给他自己送一些白玫瑰。
可女主无疑是悲哀的啊!为了自己幻想的飘渺爱情,她飞蛾扑火,甚至生下孩子;为了养育孩子的同时维持所谓的“自由身”,却又不惜成为他人的情人;种种奋不顾身后换来的只是R对她的根本没有印象。一切的一切,爱也好、恨也罢,都只不过是女主自己的我自尤怜、过度想象罢了(写到这,Do姐真心觉得女主是个九型里的四号啊)。
这样的感情更是病态的啊!
说到这里,Do姐在度娘上找来了作者斯蒂芬∙茨威格的简介。
万能的度娘显示:这位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犹太裔文学神童,16岁就开始在文学杂志上发表诗歌,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成为二战之前欧洲最成功的作家之一。在一战前的33年里,茨威格生活在和平、自由、高雅的环境中,接受的是整个欧洲最好的教育。1911年,茨威格结识了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因此,他的作品也开始很大程度上受弗洛伊德的影响(难怪…)。在茨威格的笔下,情欲的力量和无意识的驱动力被着意描绘,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剖析得以进一步深入。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开始了流亡生活,1942年2月,茨威格和第二任妻子在孤寂与幻灭中于巴西自杀——“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出于对他的“精神家园欧洲”的毁灭的痛心。而某种程度上讲,这篇小说是作者的自传!!!
好吧,Do姐总算理解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作者、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写出如此令人觉得有点虐得变态但却又如此荡气回肠还戚戚焉的作品了?!
是的,某种程度讲,女主的出场也决定了她的结局。因为,这个结局是作者想要的。
愿天堂不负你的傲骨!愿天堂让幻想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