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更满足其精神需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农村的面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乡村振兴离不开文明乡风的滋养,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只有用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聚力,才能留得住乡情乡韵,让乡村振兴在广袤的农村落地生根。
乡风要文明,思想上得有方向。“千年风俗一朝改,转变思想是关键”,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先引领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才能在行动上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开展。脱贫攻坚结束后,群众的“口袋”富了,“脑袋”也要跟着富起来。因长期的城乡二元化,农村形成了相对落后的思想观念,因此,在融入现代化建设的潮流中,难免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要用文明乡风推进乡村振兴,唯有主动求变,“面子”和“里子”一起美,才能推动文明乡风建设不断谱写新篇章。
乡风要文明,行动上要有标准。助力乡风文明,不能只喊口号,不干实事,执行政策更不能“只落膝盖不落脚”。通过思想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后,就要强化规章制度的约束,让好的风俗习惯落地生根。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木受绳则直,金就立则立”。中央一号文件从前期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抓好乡村文化振兴”到后期的“要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层面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态度和决心。只有在顶层设计上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框架,有标准,在执行中能够抓落实,在革除陋习上才能见成效。
乡风要文明,阵地上要抓示范。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以新举措立新规矩、以新理念促新发展,强化乡村文化建设,让农民接受社会文明的培育熏陶。对于当前乡村文化中出现的“假乱俗”现象,相关部门的主动干预,如同及时雨一般,可谓正逢其时。东汉学者班固在《白虎通·三教》中说,“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这说明为政者对社会风气改变提升起着引领作用。要想使乡村风俗得到积极转变,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抓住“关键少数”,以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为引领,为乡村振兴铸牢风清气正的乡村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