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他人的评价不是重点,连遭遇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我对之的反应。
过去我遇到一件事情的反应是,好的,解决这个事情,然后说怎么会发生?原因是什么?追溯过去,怎么避免再发生,追踪未来。心思常集中在两头,一嗟叹!是不该发生的,原可避免的,找到过去,你看看那里面没做好,免不了还生出当初再多做一点什么就好了,找出谁谁的错来,看你不该了吧;二妄想!集中心神,思量着部署一二三四,期望在未来避免发生,当然是基于基本事实的推导,也不能全归为妄想,但确有这个部分。
从理性思维来说,它没错。分析源头,解决事情,规划避免未来发生。但某种程度上,对世界有一种奇怪的假设,即世界是静态的。它一成不变地在那里,就该如何,犯错了,也待在那里,等着你解决,也等着你规划,它乖乖地往前发展。
是不是有一种谬误在里面。意外总是会打破它。
今时我才晓得,谬误恰恰在于期望完美,不承认那发生了的事情。那是错的,它不该发生。
存在即合理,这里本没有对错,只是人存有某种期待,与期待不符合者为错。当心思集中于纠错,人往往脱离了当下。
我明白这个玄机,才晓得,喔,原来事情从来没有对错,以及他人之于我的评价也没有对错,只看我当下那一念放在何处。
我往外纠缠,或向内、合于心归为一体,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是安然于当下,合理规划,还是出于情绪的波动去努力抵抗想要打赢这场无休止的战争呢。
这也没有对错,只是各人的选择而已。再说回方法论,遇到事情,解决事情,追源溯宗有没有错,也没有,规划未来有没有错,也没有错,只是看心念放在何处,决定了人处于何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