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商鞅变法之前与秦孝公有一句话让我思索良多。当时秦国反对变法的声音很多,商鞅对秦孝公说:“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意即: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成大业也不能去与众人商议。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对下层民众的轻视,与广开言路、兼采众议的思路也有所相悖。但实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确实有其道理。企业要改革,征求改革意见,下面的员工会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提五花八门的意见,更多地是从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建议。一项计划,如果没有初稿,开一个讨论会议,最终什么也形不成。
尤其是关于国家层面的变法,上层设计的变动,必然对部分人造成损失,看到损失的人必然反对变法,而会得到利益的人也可能尚心中存疑。这时候就是反对声一片。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就经历过阵痛,朱镕基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对改革是抱着“赤臣谋国志不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90年代末“下岗潮”、再就业、“创业潮”对社会的震荡是相当之大的。变法,本身是从高位全局来考虑的治国策略,民众的眼界和格局与上位者是存在差异的,从意识上无法同步,只能从利益上去驱动,让其看到自己能得到的利益,所以“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这个思路与我管理工作中的做法正好相印证。我组织一次会议,哪怕只是临时讨论一个事项,都必先准备一个初稿,比如班子讨论向上级提建议,有个初步的建议表,班子其他成员在此基础上增减,效率大大提高;比如组织一次座谈会,必然先设几个题目,让大家言有方向、言之有物。一个大的方案的形成,如果事先没有初稿,会议讨论是根本形成不了结论的。所以,一项工作的推进,必然先要心有预案,然后宣传讨论(广开言路也是宣传的一种),其后集中决策调整,最后指令执行。由此观之,在政府部门中,秘书长的工作相当重要,很多议案的初稿其实是在秘书手中形成的,个人的倾向和格局眼界会影响议案的质量。
“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从管理角度来说,企业的一把手,决策的时候内心自有定力,不会受众说纷纭的影响;他可以广开言路、民主讨论,但最终决策的时候也许与大众讨论的结论大相径庭。而广开言路的意义在于让下层主动思考一层,为一个计划的推进先行发个声。
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说,让我想起《中庸》的两句话:“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意即: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至德者”和“成大功者”内在都有自己的主见和定力。
和而不流,君子为人要和顺,善于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但又不能无原则地随波逐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立而不倚,君子必须要有公平中正的内心修养,才能智周万物,泽及苍生。能保持一颗中正中立之心,君子内在自有如如不动之定力。
内在有定力,才有外在行事之“和而不流”,为人处世方能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