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7年已經12月了,朋友圈開始曬:①2017年度計劃完成量,②2018年年度計劃表,③日常照舊各種曬……
DISC雙證班最近的包班課程稱不上非常多,但也是多的。有董國臣老師的《同理心的力量》、琢磨先生的《幽默大師》、劉哲濤老師的《PPT授證課》、王玉博士的《EI情緒智能》版權課……每一門課程都足夠好。盡管每次包班課前都有答疑會,海峰老師等都會再三說明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不是每一門都要去上課。但每一次都還是非常心動,聽老師講就能非常激動,可以理解嗎?DISC家人一定能夠想象和理解的,其他的小夥伴只能腦補了。
2017年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之一:每年只上一次大課,這樣有充足的時間給自己把課程內容進行內化。 實際上,7月份連續上了8天的大課[3天職業生涯規劃+3天說服力+2天故事的力量],結果下半年還上了3次新課[營銷+Pepe引導技術+耶魯大學的情商管理]→→→→→故而:再遇上DISC的連續時,我焦慮了!我把自己給丟了!
逃避所有的問題,我把自己扔了!焦慮下的自己迷失了方向,甚至道問:我是誰?
我是誰?我本應該是自己。目標清晰,沉著冷靜的自己。結果因為課外學習,我把自己丟了而不自知。
二
國考剛剛結束,考研筆試即將開始。大四的同學在朋友圈曬:就爸媽硬要我做一名公務員,說穩定妥當。我在坐著他們喜歡的事,做著做著都不認識那個每日瘋玩的自己了。考研狗曬著:我想工作,卻在準備著父母的考試題,唉……更有今日看到新聞:杭州某女孩因為父母的逼婚繳納15800元參加相親活動……
總有這樣一群人:或許因為缺少目標,缺少方向,不想就業……在父母的勸說下變成了幫助父母實現他們的夢想而丟了自己。這是一群我是誰變成了我是父母的孩子。
三
我是誰?找到那個本我,做回自己,到底有多難?
最近繼新世相的《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一文後,第一批90後已經禿頭|第一批90後已經離婚|第一批90後已經放棄…等各類以“第一批90後xxx”的文章出現在各類媒體上,大家真的找不到“我是誰”了嗎?
“我是誰”:做自己便是。
題外:
貓老師說:有些累的時候、有些迷茫的時候、有些……的時候,找人聊聊就好。聊久了,心口也就亮堂了。
今日看了《五次元的靈魂揚升》,裡面的冥想內容很讚。
李欣頻老師的《我鏡|曆》,每日清除木馬、封面是鏡子便是反思的功效,我是誰的反饋。
能量的大小也會影響自己的粘合度。
(此文就當記錄了,半小時可以超出600字,算是合格了!歡樂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