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生活在哪里,无论你是哪个民族,每年都会有许多节日,有很多风俗。对中华民族而言,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汉族文化凝练成的一种习俗,俗称“过年”。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之间都称为“过年”。同样是过年,不同的地区,风俗习惯有所不同。
我的家乡中国地图上树叶状的区域(山西),而且在树叶上方区域(偏北),在那里每到年末都会杀猪宰羊磨豆腐,都会蒸花馒、炸麻花、炸油糕;都会贴窗花;年轻人都会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去走亲戚,去拜见长辈;家里大大小小都会穿新衣,家里都会除旧换新;都会在初夕的中午吃米饭,会准备很多菜肴,要让食物有剩余,称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要守岁,俗称“熬年”。以前的这个时间,一家人会坐在一起吃东西、聊家常,其乐融融。现在有了电视,有了春晚,熬年这个活动就变成了一家人围坐看春晚,在新年钟声响起后,开门点旺火、燃放烟花爆竹,以往的“接神”就以这样的新形式继续延伸了下去。
到初一早晨,睡眼惺忪的孩童起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兴致勃勃地跑来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年,这些长辈们都会乐呵呵地将预先准备好的红包递给孩子们。初一的中午饭菜最为丰盛,这之中饺子和糕是必备的主食,喻义着新的一年日子要过得芝麻开花“饺子”“糕”(节节高)。同为主食,到初二就要吃“面条”,含义是新的一年要“顺顺利利”,而初三要热热乎乎吃“火锅”,意味着来年的日子会“红红火火”!
正月十五那天应该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它的中心就是一个“闹”字。这一天人人都会走出家门去看“红火”,街上有踩高翘的,有扭秧歌的,有唱戏的,有舞狮子的,有敲锣打鼓闹腾的,孩子们的乐趣是在其中跑来跑去感受不一样的快乐,他们更期待十五晚上的彩灯和璀璨夺目的焰火!这种习惯没什么道理,但符合人们的审美和心理需求,于是乐此不彼,一代又一代延续至今,而且还会传承下去。
用汪曾祺先生的话说:“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的成分,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他们把生活中的诗情用一定的外部形式固定下来,并且相互交流,融为一体。”“风俗中保留着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
“过年”这个习俗,就是人们多少年来渴望团圆,追求幸福,祈求来年丰收的愿望的体现。这种习俗的延续,是民族文化的延续,也是民族活力的延续。愿我们的民族更加繁荣昌盛,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