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老师的见面课,其中一个年轻男老师天天跟校长的课堂,我听过他三次课,一次比一次好。这一次听课下来,完全不像一个工作一年的新老师,倒是有点像一个稳重的成熟老师。
课后交流,确认他对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有校长指点。他能够将课堂如此演绎出来,还能够顺学而导,这个老师的悟性和学习力超级强。我们笑称他是全校最幸运的一个老师,天天跟着校长泡在课堂里学习,真的是学谁像谁。那种不慌不忙的气场,课堂流程的简约,对学生的徐徐引导,甚至是某些说话的口吻,手势,都跟校长有几分相似。
想想我们的孩子,更是学谁像谁。爸爸妈妈的习惯秉性,基本是能从孩子的身上推断十之八九。
一个班级的整体状态,跟班主任的脾气秉性也密切相关。想到这里,我开始反省自己,班级为什么总是显得浮躁?我发现每周星期一娃娃们回到学校的状态超级不好,我看到就非常着急,非要想办法去掉他们的那种浮躁之气,软磨硬泡,软硬兼施,总之会想很多的办法去整顿。星期二就会好一些。但是到了周四,娃娃又开始躁动不安,我又开始着急,开始新一轮整顿,周五会好些。但是到了周一,又陷入那种循环。
“不要着急,你一着急,孩子就更着急!”新老师说校长经常这样叮嘱他。
对啊,不着急,也许就可以打破我们班级的那种负向循环。他们就是孩子,有时候一地鸡毛是正常的事情。老师再着急,事情也得一步一步地去做。
周一综合征,需要和家长们沟通,让孩子周末生活调节好,既有休息,有不至于把心耍散。
总有几个孩子一到周四就按捺不住跟别人说小话,让人感觉整个教师到处都是嗡嗡声,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学东西。每周四,我的课最多,守他们的时候也最多,孩子疲倦,我也疲倦,所以我和孩子之间最容易出现不和谐的状态。我一着急就会吼他们,吼了之后管一会儿又开始第二轮的嗡嗡声,非常耗费我的精力,也耗费孩子们的精力。
我首先要调节自己,没有上课的时候不要一直留在教室,抽空暂时离开,恢复自己的精力,保证人在教室的时候心平气和,精力充沛。只有自己的整个精力状态好,当孩子们叽叽喳喳地时候,才会想到办法顺势引导,不是只用强压的办法来解决。
其次,我要学着小声说话,学着好好地耐心地听他们说话,给他们作出倾听的榜样,能够听出孩子们话语背后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真实的困惑。
再次,用课堂学习的内容去吸引学生,任务驱动型强,目标明确,节奏适中,学生们更容易专注到学习上,没有机会去破坏班级的学习纪律。
第四,老师还要学会“攻心”。多开展微班会,就班级的一些小问题做成话题进行思考和碰撞,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班级遇到的问题。
第五,巧妙利用中午的阅读时间,一定要保证每周至少有三个中午是实实在在地安静地阅读。不打折扣地安静,在静心的阅读中是可以实现的。
只有老师和孩子,孩子和孩子相互倾听,打造出静悄悄地教室,才能成为宁静、润泽、思辨、敞亮的理想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