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广告、市场、营销从业者,应该对叶茂中这个名字不会陌生,即便不是以上从业者,如果坐过飞机,翻看过飞机杂志的你,一定会有意无意的翻看到他公司的广告,永远一个标志性的黑棒球帽遮着半边脸,帽子上一个红色五星,象征他60或者70后的革命遗风。
初识叶茂中,应该是98或者99年前后,他那时候有本书叫《叶茂中看营销》,那时候就是标志性的黑帽子,配上哪句“拒绝平庸、宁做旷野里的狼不做马戏团里的老虎”再配上一匹奔跑的狼的图片,赢得了市场的关注,赢得了一些本土客户,也赢得了“叶帽子”的称号。
最近再做飞机的时候,惊奇的看到沉寂多年的叶大师新的“冲突”理论。
在这个营销大师越来越多,营销理论越来越多的营销时代,消费者的主意力和时间都成为稀缺商品的时代,我们怎么利用有效的时间,去阅读有效的信息,快速区分营销书籍。此类书分两种,一种是营销工具书,另一种是营销宣传手册。
第一种代表是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
第二种的代表就是叶大师的《冲突》
为啥说此书是叶大师的自己宣传手册呢?
第一、巧立名目、概念牵强。首先借用左右脑感性理性的理论,将人的需求欲望的抑制,归结到“冲突”这顶大帽子之下,实属为“为了冲突造词而拼凑冲突理论”的牵强之举,试问一个人是否可以灵活自如的安排左右脑的分工配置?作为噱头忽悠客户可以,当做营销理论忽悠从业者,有点掩耳盗铃。
第二、生搬硬套,拼凑感强。不能说整本书的理论是错的,因为叶大师亲力亲为的引经据典了大量的经典案例和其他营销大师的理论(比如:科特勒的水平营销理论,比如:麦肯锡的三环定位法,比如:4P理论),当然也顺其自然的把自己的作品也生硬的融入其中。
第三、案例粉饰,可信度低。营销的成功,是整体战略的成功、是品牌的成功、产品的成功、传播的成功、执行的成功等一系列环节环环相扣的积累过程。看似一句口号的成功,背后有大量的理性缜密的执行工作。作为营销案例来说,书中的案例,尤其是叶老师的案例,将所有的成功描写的轻而易举,有点过于粉饰。
整体感觉:书说的没错,但作为营销理论来说,没有太多的干活指导价值,作为一本自我营销宣传手册来说,可以当做新闻扩充一读,作为营销工具书来说,不及格。
最后324页:“重复的对象”出现了2次,我猜其中第一个应该是“对手”。不知道是不是笔误?
//公号:老孙的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