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是比教材更加上位的文件,它既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又是教学和考评的依据。
最近我县不断成立校级工作室以及各种学科团体,目的是通过骨干教师在实践中探寻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来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科教师,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很多领衔老师问:我们打算先从课程标准开始学起,但课程标准是学科精华的高度浓缩,会因为难懂而导致无法进行,我们该如何对课标进行学习呢?这种状况笔者深有体会,几年前刚成立数学工作室的时候,也出现过此状况。下面,笔者结合这些年自己学习课标以及组织老师们学习的经历,针对我县的教师现状,谈谈对课程标准学习方法的浅显认识,以供参考。
一、博览阅读
我们一线教师学习课程标准之初,除了教育部制定的黄色《义务教育xxxx课程标准》一书外,可再选择具有权威性的解读来辅助理解。以小学数学为例,可选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写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等,选择合适的课程标准解读来帮助我们对课程标准理念、方法的理解。阅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让团队老师进行有声朗读,再把音频进行发放,让老师们能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听”来进行学习;也可以让团队成员在规定时间内统一学某一部分理论,让每个人都从各自的角度理解并体会其中意义;当然也可以进行自主阅读。
二、实践学习
我们一线教师的强项和优势在课堂上,因此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例来解读新课程标准理论,再把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自己的课堂,这样转化的过程就会使课程标准变得简单,而理解却是越来越深刻。另外,用案例辅助理论的学习方式也便于老师们开展进一步的研讨。比如我们看到课程标提出“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根据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解释,教学中我们就会有的放矢从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推断预测等方面来培养;而对于图形测量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体会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你就会把长度、面积、体积度量单位的累加,当做串起图形测量内容的核心观念进行教学。
三、沟通交流
老师们在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要和同行尤其是和名师们进行语言的沟通,在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的真伪。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用小讲座的形式,也可以用沙龙的形式,当然也可以用日常交流的方式。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对课程标准中某一句,某一段的理解,也可以是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上的体会等。在语言进行输出的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你就会越来越深刻,从而真正的把课程标准的文字变成自己可以实施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四、写成文章
当你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有了更高更深的体会后,一定要把你对课程标准的所思所感写出来,变成文字,接受更多的教师的辨别、验证和学习。写作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弱项,但它又是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再到卓越教师的必走之路。一线教师虽然写作是弱点,但他们有大量的案例作支撑,再加进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出来就离论文不远了。写文章其实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难,慢慢锻炼就可以了。本人近半年也是尝试着写了三篇关于课程标与课堂教学链接的论文并行了发表,所以说我们教师都是可以的。
当然研修和学习课程标准会有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们的学习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全面,把握会更加准确,我们期待着现在的教研团队,在研读新课程标准方面有更多、更新的认识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