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新生大学招收了一批学员,如下图所示只有十四人。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人,相互认识的两个人会用灰线连接起来,没有连线的两个人互相不认识。
现在的有个问题,要不要让校花加入到这个集体中?由于这次采用的是民主制度,所以每个人都会表态并且看到自己认识的人的态度。
不光如此,我们假设这些学员都有从众心理,他们的想法取决于自己的朋友是如何想的。如果我们用颜色标记出他们的态度,蓝色表示同意,黄色表示不同意,那么大家觉得最终这十四个人投票后,校花能否加入进去呢?
先不说结果,我们先讨论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什么我的朋友似乎比我更有人气呢?
不论是在朋友圈还是在微博上,我们的朋友似乎总是得到比我们自己更多的关注,发一个状态就有好多回复,发一张自拍就有好多点赞。这是不是我的错觉
很抱歉这可能不是错觉,而是事实。虽然不排除大家把自己最光鲜的一面拿出来晒,但是有研究表明我们的朋友确实比我们更有人气。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友谊悖论(Friendship Paradox)”。
就平均值来看,你朋友圈里的朋友拥有比你更多的朋友。根据麻省理工大学的调查,他们发现每个人拥有的朋友数量并不是简单线性分布,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幂律分布。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认识的朋友非常有限,但是有一小部分人拥有非常庞大的朋友圈。而正是由于这一小部分人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朋友圈总是有一些比我们火的朋友。
比如下图中,黄色代表你我这种朋友数量不多的人,而蓝色代表那小部分拥有众多朋友的人。每个人的名字旁边的数字代表他们认识的朋友数,括号里的数字代表每个人朋友的朋友数量。我们可以看出,除了那些少部分人以外,我们朋友认识的人确实都比我们多。
同样的情景不光发生在朋友圈。比如你去健身房就会发现周围有很多比你身材好的人,因为比起身材差的人,他们会更频繁地出现在健身房;比如你去的旅游景点都会人满为患,因为好的经典大家都想去。说白了,不是你的朋友比你有人气,而是因为他有人气所以你成为了他的朋友。
说完了这个道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上面提的问题:校花有没有机会通过众人的投票加入到这个集体中?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大多数人嫉妒校花的美貌,不想让他加入进来,但是鉴于少数“高人气”同学的捧场,以及每个人的从众效应,校花这次还是非常有机会加入到这个集体里的。
我们可以随机截取几个人的朋友圈,看看每个人都受到了哪些朋友的影响。(提示:蓝色表示同意,黄色表示反对)
我们随机抽取了四个人的朋友圈就会发现,虽然大部分人的真实想法是不同意,但是在他们看来朋友中有很多人都是同意的。我们将每个人的都统计下来,就会发现如果大家都根据朋友圈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最终投票的话,最终校花可以得到14票中的11票,虽然真实情况可能刚好相反。
正如南加州大学的教授Kristina Lerman指出的那样:少数人的观念影响绝大多数人,而社交网络中最明显的缺陷就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
我们会认为自己接触到的信息就是全世界,而实际情况可能刚好和我们所认知的相反。Lerman教授还指出美国人对于同性婚姻的看法在20年间发生的改变,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受到了周围人的态度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勇于橱柜,其中不乏很多名人。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支持同性婚姻的信息。因为人们普遍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这也给此类信息带来了放大效应,就像我们常说的:因为有名所以更有名。
虽然是否能够将这种现象合理地利用起来还有待研究,但是Lerman给出了几个比较有潜力的研究方向:也许有读者会想,从现在开始也要广泛交友,做一个朋友圈里的人气明星。不过这很可能是一条不归路,奉劝大家不必刻意追求这样的生活。
因为相关的研究表明,这种“我的朋友比我火”的现象其实是符合我们的人类的金字塔形的社交形态的。也就是说那些在你朋友圈风光无限的人,如果你追到他们的朋友圈去看看的话,也会发现那里也都是比他们还火的人,因为我们总是在被比自己更有人脉的人“收编”,所以我们在朋友圈里总是没那么风光。
因此如果你想成为万众瞩目的朋友圈大明星,可能做到前百分之一都不够,研究的数据指出即便是前0.05%的人气用户,依然会感觉自己在朋友圈中不够光鲜。
好了,为了给大家说这个事情,校花不惜冒着被大家排挤的危险做了一个小实验。正如文中说到的,我们周围确实也都是比我们红,比我们火的朋友们,所以要摆正心态,不要盲目攀比。就像我一样,不论你们喜不喜欢我,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喜欢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