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跟熊浩学沟通30讲》的内容。
上一篇推送“跟熊浩学沟通一:以大局观和框架思维看沟通”提到以大局观和框架思维看待沟通,将便于采取后续的行动。
今天的内容则具体地阐述了沟通的主脉“谈判”,这是熊浩认为的最重要的沟通方法。
同样,从四点展开,主要基于原则谈判理论ICON模型。
一、利益要素
开始前,我们先区分两个概念:利益和立场。
“所谓利益,就是你谈判对象内心真正的诉求。”
“所谓立场,就是你设想、揣测、认为的对方想要什么。”
前面提到决定权在双方的沟通属于“谈判”,那么,自然少不了双方利益的冲突,也就是说双方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被满足。
戴尔·卡耐基说,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交际的障碍,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忘记一个重要的原则:让别人感到自己重要。我们总是过分关注自己,带有偏执,总是自己做假设,把自己的“想当然”扣在对方的需求上。
有时候,偏执是因为个人所处的地位稍有权威,或者说是因为自己在某个行业里经验老练,所以不愿屈尊去了解对方的意愿,认为自己走的路比别人过的桥多,是不会错的。
“利益不等于立场,这是我们挖掘利益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束缚要素。”
所以,谈判机制运转的起点就是把利益和立场区分开。
那么如何去清楚了解对方的利益,即探求对方的需求,就要懂得提问和聆听。
又是一个三角形,是一个“提问——聆听——反馈”循环的听力三角形。
1、提问
日常的提问一般有两种方式: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用是否回答问题的提问,过于死板,是典型的立场型思维。提问的背后带有潜台词:我知道的,我懂的,我猜到了。
开放式提问:对于信息的搜集更具有效率,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日常的方法也有两种:横向提问和纵向提问。
横向提问:还有别的吗?保证信息得以收集。
纵向提问:为什么?帮助了解更深入。
2、聆听
(1)听力觉醒
初看这个词觉得很荒谬,日常那么多的声响,我们的听力时刻都在“醒着”。注意,这里的“觉醒”指的是听那些不容易发现的声音,比如时钟的滴答,空调的微鸣。也就是说,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到听力之前,我们才会察觉它们的存在。
“在一个旷野当中,如果有一棵大树轰然倒下,旁边一个人都没有,到底现场有没有发生过声响?”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当我们在挖掘对方利益的时候需要唤醒自己的听力,也就是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触碰对方的需求。
(2)积极聆听
“本质上,积极聆听的意思是保持和言话者的应和,与对方同幅振动。”
这个很好理解,以狼人杀为例,玩家在发言的过程就是其他人积极聆听的过程。
听得越多,掌握的内容也就越多,对于局势的判断就更有利。这个时候,如果加上眼神和肢体等交流,更会让对方感到自己被尊重,有利于改善后面的谈话氛围。
(3)听觉正念
“正念是一种不被杂讯滋扰,不被别心裹卷,让意识有知觉地全然只在当下的状态。”
听觉正念,就是说让自己的听觉完全沉浸在当前的感受下,不要心有旁骛,保证自己处于聆听的状态。
它有两个标准:不比较、不判断。
日常我们在交谈中总是会出现走神和错失重点,就是因为自己在倾听的时候一贯对对方的言语进行对比和评判,比如“他这样说是我的话...他不应该这样做...”这也是自己能发现的。
3、反馈
经过聆听,下一步自然是要反馈。反馈也是三种方法。
“设立目标会帮助你建构清晰的沟通策略,并匡正沟通中的失焦。”
(1)逐字反馈:适用于客观信息的确认,不适用于情绪爆发的场合,而且不代表反馈者是否真的听懂。
(2)同义转述:较清晰地表现自己的理解,对方还会在理解误差中纠正。
(3)意义形塑:在谈判局势中,引领话题的方向,使自己处于主导位置。
如何做到意义形塑?重新定义产品,建构对方的需求。
按我的理解,就是经过大脑对言语的处理总结,在洞悉对方需求的同时,将自己的利益进行升华,转他人利益为己所用,从而有深度地反馈回去。
为何是“怕上火喝王老吉”而不是“上火就喝王老吉”?谁能想到十几年前的按键手机最终被淘汰,其实内容就类似陈铭,黄执中惯用的价值辩论。
二、选项要素
“如果说我们把谈判的过程比喻成做菜的话,那你对利益的有效挖掘,就可以保障米和菜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我们便要看一看,我们如何用这些原料,做出真正的菜肴——如何把收集到的利益,变成我们优质的、建设性解决方案。”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概念:定额心智。
“对很多谈判者而言,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会先验地认为,他们与对方谈判,能够获得的价值总量是恒定的,这就导致双方进入所谓零和博弈状态。”
很好理解,我们常把谈判看做是战场,认为你我双方的资源是一定的,结果非输即赢,只有我重重挫败你才能得到最大的土地。
“谈判时不要急着分资源,而是把时间拿出一点分配给酝酿、创造和对整体局势的分析。”
一旦出现这样的想法,双方思考的结果就不是把蛋糕做大。
那么,如何克服定额心智?有两个方法:打包和创造。
在听力三角之后,我们会发现双方的利益主要有三种,根据性质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
共同利益:需要合作
不同利益:需要交换
冲突利益:需要博弈
(1)打包
打包的意思就是让双方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变换,关键在于满足对方需求,再要求对方让步——给予和索取。好比调色盘,鸡尾酒。
(2)创造
用一个真正有效的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让双方的利益得到全面性的满足。
典型例子:头脑风暴
“把创意看做是一个单独的目标,只有这样你才能用平权的讨论方法,让头脑风暴持续。一旦有了判断,一旦快速指责,思想就会收敛,好的想法,也许你就听不到了。”
三、标准要素
然而,不管怎么磨合,还是会有冲突的利益。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某种标准,保证利益的同时又能维系好双方的关系。
“通常我们会说有三种影响力影响你的认知和决定,第一种是正向影响力,就是说服对方这样做直接带来的好处;第二种是负向影响力,就是如果不这么选择会吃亏......”
也就是利弊之争。显然,利弊不能用来衡量双方各自的利益,这时候需要的是第三种:规范影响力,即客观标准。
常见的客观标准有:法律,政策与规范,行业当中所形成的惯例以及你先前谈判中获得的先例。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引入第三方,将会在公平之秤上兼顾彼此的利益重量,使双方不在自己的弊处上斤斤计较。
四、替代方案
凡事都要给自己留一个planB。
每次和朋友谈论某件事的做法时,我经常会说这句话,因为“人算不如天算”,“计划赶不上变化”。
谈判也是如此,即使方方面面都顾及到了,结果仍有可能不尽人意,这时候,一个替代方案就显得格外重要。
拥有一个替代方案,可以让自己在谈判中显得更有底气,不必一直拘泥于当前,死磕到底。
“在对话过程中,你要不断寻找自己最好的那个替代方案,用这个替代方案和来和谈判正在发生的局势作对比,动态地调整自己谈判的身段和协商的策略。”
小结
今天的内容告一段落。其实里面有一讲专门介绍了“谈判”为何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从历史脉络和时代发展的角度说明了
“学习谈判不仅仅是了解一套对话策略和理论方法,同时是体认、熨帖、领会、贯通这个时代的精神内核,并与之共舞。”
其实,这部分内容跟熊浩的哈佛谈判课有高度重合,一门专门讲述谈判的课,可见谈判在他看来是我们在社会上赖以生存的一项能力。
纵观以上整个“谈判”,主要是通过提问、聆听和反馈去挖掘对方的利益即需求,与自己的利益不断打磨,若遇到利益冲突,则以客观标准介入,最理想的结果便是双方互惠共赢。在这个过程要不断寻求自己的替代方案,以便在谈判崩盘时自己的利益损失最小化。
回顾前面沟通的精炼框架:内容,需求,关系,相比之下你会得出怎样的联系?
||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二四记。此内容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