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57起床
课程的第一个层级是合格。重在知识落实,达到底线;
课程的第二个层级是争取优秀。重在更多地超越底线,收益丰厚。
课程的第三个层级是保持持续更新。不断修整、完善课程。
人可以分辨出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但狗能分辨出25万种不同的气味。人类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大约在20-20000赫兹,蝙蝠、鲸和老鼠都能听到更高频率的声音。人类只能看到波长在深红色到深紫色之间的那些光,但很多鸟类能看到紫外光,这就是为什么老鹰能够追踪兔子和田鼠留下的尿迹。我们的视觉系统非常低级,全靠大脑的后期加工,才使得我们相信自己真的看到了真实的世界。(何帆读书俱乐部)
人类还是要谦逊些,不为自标高格,而是确确实实在许多方面“技不如人”,或者可以说,人与动物比较,各有所长,难分伯仲。
二、继续读徐莉《未来课程想象力》(108-177)
事实上,全世界的教育管理者和变革者,都希望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香港认为,最大的症结是教师工作繁重,他们的周课时数是内地教师的两倍甚至三倍。教师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改作业,还要分担学校的很多日常事务,经常加班。教师希望减少周课时数,认为只有这样才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专业发展。可我心里面不确定,单纯的减少周课时数就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内地教师的周课时数倒是少很多,校长们天天琢磨的就是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不加薪的前提下。
课程领域的创造,不是找人帮忙做方案,然后照着方案一步步做,课程就能创新、发展,而是在自己能做的、擅长做的领域,在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人的身上,在各种能够看到把握和不能看到把握的因素中寻找可能性。
课程功能的灵活:我们设计的课程除了知识技能学习为主的追求,还必须有学生社会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等多维度的追求。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有方法指导、组织教学、支持鼓励等功能。
方式的灵活:有意识地选择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并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观察评估学生的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偏好。
内容的灵活:平视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学习内容。
课程规划设计是一项周期较长的工作,每个选择背后都有一个丧失。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师能解让大家充分理解这个设计的优点,同时又明白自己付出了什么,会失去什么。我们要设计的不是一个完美的课程方案,而是自己知道得失的方案。然后把优点最大化,同时也接受这个方案的缺点,进而不断寻求改进。
作为一个喜欢读地图的教师,我希望对于自己所处,心里有幅大致的整体图景,对自己正在做的,还想做的,那些优秀的同行们正在做的,还想做的,各自在这个图景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与周围的关系如何,有所觉知。我以为这很重要。
全文互文阅读不再一味强调知识的精度,不再将文本大卸八块细嚼慢咽,在速度、广度、深度上有了不同追求,更突出强调比较、分析、归纳、推理、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的发展。此时,因为文字量成级数增加,因为追求速度,学生需在数个文本间快速跳转,原来仅作为语文学习方法教授的,不作为强制要求的勾划批注,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需要通过勾划批注把握重点,将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可视化工具,用来呈现文本的内在结构和文本之间的各种关联也受到追捧。不止语文,所有的学科都开始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其实,写作文提纲、解应用题时绘制线段图,也是一种通过思维可视化帮助理解和思考的策略,这方面我们不乏经验。
与内地2-3课时完成一篇课文的阅读理解相比,香港同行至少用六课时,很多时候还觉得一些重要的没有讲到。
三、继续读王育琨《苦难英雄任正非》(102-144)
灰度哲学的实质就是:敬畏每个人的巨大无穷性,敬畏每件事的巨大无穷性,敬畏每个当下的巨大无穷性。而唯有谦虚、居下、素直、开放、包容、勇猛精进个人,才可以抓住灰度哲学的精髓。
灰度哲学体现了任正非与生俱来的反省历史和危机意识。他把人们竭尽全力所排斥的不确定性,升华为一个巨大无穷尽的空间。在灰度空间遨游,需要巨大的好奇心,需要让好奇心拓展的想象力,更需要直达事物本质的穿透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不随时清空,不随时随地谦卑、放空,就可能分分钟被干掉。这就是灰度。这就是巨大的无穷性。你不干掉自是、自负的自己,现实就会干掉你!自己干掉自己是超越,被现实干掉是淘汰出局。
我们总是活在二分法的世界里: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贵的,就是便宜的。于是我们受到数不清的有形和无形的拘束。其实,在1-0之间,有着巨大的无穷性,这就是混沌,就是灰度。提升认知,需要这个更为宽阔的空间。
2002年,公司差点崩溃了。IT泡沫的破灭,公司内外矛盾的交集,我却对控制这个公司无能为力,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梦醒时常常哭。真的,不是公司的骨干能在茫茫黑暗中点燃自己的心,来照亮前进的路程,现在公司早已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