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小镇古老,却并不出名。在北京以北混了几个世纪,至今仍就是一座县城,并无多大长进。
只记得当我能站着撒尿的时候,就在离小镇不远处的郊区的一片玉米地里,经相关人士考证属商周时期古都城墙遗址。
结论:小镇曾经是首都。
小镇的人们就为这结论一直坚挺地活着,大都想活到小镇再成为首都的那一天,许是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得一些养老金。
想必这就是小镇老人们高寿的直接原因。
只可惜一直以来也没有人提议迁都至此。
至于原因要么是因为小镇在首都的北边要么就是因为小镇不在南方……
时隔不久紧接着在小镇郊区的郊区的小山丘上又有一座用石头砌起来的石屋,一不小心又被镇上住了好几个世纪的劳动人民发现了。于是小镇的管理者们又请来大批的考古工作人员,没日没夜地轮流蹲守在石屋内的多边形的大坑上。任劳任怨的工作人员把大坑当家,吃了拉拉了再吃,最后总算是不负众望把这大坑给填满了。
大坑外的劳苦大众翘首企盼着考古人员能有惊世骇俗的发明。就在大坑被那些教授学者们拉满的第二年,专家学者们再次对关于大坑后续该怎么用的相关问题做着更深层次的讨论与规划。同时参与大会的还有些许的苍蝇。
当天下午考古队终于憋出一个事实:“此石屋为周主姬昌蹲过的古茅坑遗址,石屋内多边形的大坑很有可能是中国古典哲学易经八卦的雏形。”
有诗为证:《易经》中云: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戈取彼在穴。这间石屋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有着十分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镇政府为了表彰挖坑的劳苦大众,奖励每位参与者全县劳动模范称号。
随后小镇又诞生出几十处的古商周遗址,不过最终都被小镇的人民用来种菜了。这就像一地的石头,低头随便拾起一块,都有几十万年,只不过太多了,也就只好拿着他们铺路了。
镇政府觉得小镇的历史古,所以小镇的名字也要古。有人首先想到了比商朝时期更古的周口店人时期,那就叫周口店好了。小镇的人们以后也要被叫做周口店人。如果那样倒不如叫北京原始人,还有一种来自首都的错觉。就这样镇政府决定放弃用周口店来作为小镇人们的个人简介,后来小镇的名字最终采用“商镇”二字,因为周朝的茅坑与商朝的破墙相比,还是破墙更古更雅一些。 小镇仍旧古老着,仍旧不出名,仍旧是一座县城……
(未完待续)
谢谢读者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