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日本作家岩井俊二所著的《情书》,是从何时开始呢?
08年?09年?
还是更久远一些的少年时代?
又是从谁那里听说呢?
郭敬明?安妮宝贝(庆山)?周嘉宁?还是那批80后作者中的其他某个人?
今晨出差在绍兴,吃完早餐,喝咖啡,等着同事从楼上下来的间隙里,读完了《情书》的最后两章。
当时就有想过这些问题,但随着之后一天工作的展开,开车从绍兴到杭州市的萧山区,然后再到余杭,再从余杭回到上海。一路忙碌着,抑或在高速公路和高架路上行驶着,这些思绪便没能再闯进脑海。
而此刻,结束了几天的出差,到家闲下来时,这些思绪又如潮涌动。
晚餐还没出去吃,便坐下来打开了笔记本,打算记录些什么。
这,算是内心深处潜藏着的表达欲望在作祟吗?
或许吧……
距离深爱那批80后作者的时间,好像有点久远了。
如今已经甚少阅读他们的作品了,就连初高中时候爱到骨子里的郭敬明,在大学二年级后,也没再读过他的新作。就连他公司旗下的系列杂志《最小说》,也没再读过。
想来,大学毕业的时候,搬回过家不少书,其中就有好几期《最小说》。而今,它们依然安静地躺在老家住宅里的书架上,连杂志外面的那层包装都没有拆开过,这或许,也算是青春的一种留藏和纪念吧。
虽然喜欢安妮宝贝要超过小四不少,但如今也甚少读她的作品了,就连后来她放弃“安妮宝贝”这个笔名,改名为“庆山”,也是从她的微博上了解到得。
那些当年在少年心里搅动风云的作者们,如今都好似安然得停留在年少时的那段记忆里,那种感觉就好像他们一直都没有随着时光成长一样。
时间的确改变了许多东西,比如说你我的容颜,作者们的心境,等等。
但记忆的魔力,或许就在于可以定格住时光吧,哪怕这种定格会随着岁月蹉跎而渐渐消磨淡忘。
此时想来,听闻岩井俊二和他的《情书》,还该是从郭敬明的文字里吧。毕竟那个时候的他,一直对岩井俊二倍加推崇,称呼他为自己的偶像。而今看来,那时候他的文字,确实也有那么几分《情书》的味道,清新且唯美。
至于,为什么直到多年以后才阅读《情书》?
原因,我自己都不太清楚。或许,和个人的阅读偏好有关吧。
毕竟一直以来,对于日本作家的了解甚少,就连耳熟能详的川端康成,也不过是语文考试里会考到这个人,所以才清晰记住了他的名字和作品。但是直到今天,那些作品,也都没能拜读过,如此还敢自称爱好阅读,自己都觉得有些脸红耳热。
年少时一直爱读所谓“青春文学”,后来长大一些爱读“鸡汤文学”,再后来追逐过一段时间“偶像作者”,刚开始踏上社会,读过些日子的“职场著作”,而今才开始逐渐回归到阅读这件事本身,开始去读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作品,而不是跟着网络的“读书热点”走,这该归功于年纪渐长么?
《情书》在我的书架上躺了也该有好几年了,期间甚至还跟随着我搬过一次家,从原来住的杨浦区,搬到了如今的浦东新区。至于这个好几年是几年,是四年?还是更久?我不太记得清了。或许去翻一翻当当网和亚马逊的历年购书记录,应该能找到它。
其实,当年买《情书》,是想看看别人的情书是怎么写得,因为那个时候,自己也想给一个人写情书。
而生活的戏剧性也往往在此,这本书都还没来得及看,写了一段段的“短情书”还没能完全写完,我就跟那个人分开了。想来想去,除了归咎到世事无常上,真不知道该做何解释了。而后也发觉,其实爱这种感情,它并不是万能的灵药,它不能解开所有的结。“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这种事,也不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
另外,当我读完《情书》这本书之后才发觉,其实《情书》是情书,也不是“情书”。它的故事围绕着信件和情书展开,但它其实也不算是写情书。至少,读完它,我还是不知道一封情书该怎么写,或许,是我愚钝吧。
有努力回想过,自己于年少时是否有过“初恋”这种情愫。那种若有似无的喜欢,该是有过吧,可现在想想,好像也并没有那么强烈。
故事里的藤井树,虽然是个沉默且不善言辞的人,但他其实还是有好好表达过自己的欢喜,只不过他喜欢的那个人在感情上也有些迟钝,所以才有了错过吧。而我呢?似乎直到最后,直到如今,也没有向当初的那个人表达过任何吧。明明,比起藤井树来,我该是个外向且能言善道的人才是。
而对于《情书》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很难有一个“资格”来对它进行评价。
若说爱情,自己还没能走到一个可以总结和评述它的年纪。
若说文笔,自己更是连一个好的写作者都称不上,如何有能力去评价一个作家的著作?
所以,能记录和表述得,其实都仅是内心所想而已。
只能说,《情书》,它是我迄今为止读过得,最好的爱情小说,没有之一。
单纯而干净的爱情,像那副年少时藤井树画给另一个藤井树的素描画,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却从未磨灭过,生命虽然短暂,可爱情还是穿越了时光,传达到了那个人心里。
这种感觉像是冬日里的邂逅,雪花落在肩头,我们微笑着问候。
你好吗?
我很好……
原来,后来我喜欢的人,都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