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基因里的春节
回首人生经历过的那些春节,企盼、欣喜、平静各不相同。小时候,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穿新衣服,好吃的,攒压岁钱。一到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卫生,大街小巷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息。三十年前,春节是一大家子的团聚。二十年前的春节有些模糊,十年前的春节有些忙碌,现在的春节平平常常。个人的体验毕竟有限,观察年轻人,却似乎更加麻木,麻木到无所期盼,老成得让老人家们都自愧弗如。
过去春节除了吃吃喝喝,还期盼远方的亲人回来团聚,一起参加庄严的祭祖活动。中国人重视祭祀,尤其是春节,感恩上一年的收获,祈祷下一年更好的年景。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开始,春节的历史源远流长,因为祭祀,让一元复始的春节假期充满了神秘、凝聚了虔诚,巩固了敬畏。今天的人太过理智,相信事在人为,常常忘却对自己心灵的抚慰,有一点神秘的信仰,也是善待生命。
春节,一个平常的时间节点,被人为地赋予了文化符号,其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其重要性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怎么形容也不过分,每到年关哪怕天涯海角、有钱无钱都早早谋划归程,跨越湖海、万水千山,只为年夜饭桌上的一盘饺子,还有就是给祖宗牌位上柱香。
有人说汉民族没有信仰,缺乏超越形而上的精神气质,我们日常生活的视角,要么实用理性地蝇营狗苟追求物质生活,要么追求光宗耀祖让家族的血缘永代相续。我不太赞同这样的说法,汉民族是有信仰的,我们的信仰就是祖宗崇拜,每个家庭就是座教堂、就是座寺庙,不同的只是我们不供奉十字架、佛像,而是祖宗的灵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