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日。今年依旧没有回家。看着归家的同宗亲友上传的清明祭奠活动,心中愧惭,想着应该写点什么,追思先人,明德慎远。想起以前好几次尝试着写篇纪念太公的文字,都因意力薄弱,中途而废了。今日发狠,决心完成此事。遂在先前文字的基础上,改成此篇,聊以纪念太公。
想来,太公离开我们已经大约七年了。时间惚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在的时候我没有想过他不在时我的世界会如何。如今,他不在了,我开始怀念他。
太公是我公公的父亲。我们那里称爷爷为公公。自然,爷爷的父亲就是太公了。
在我记事开始,太公就已经是一个老年人形象了。他身材高大,精神矍铄,性情乐观健朗,身体一直很好,没生过什么大病。粗布衣,棉裤,布鞋,外加不同季节更换的常年戴着的一顶帽子,是太公常年外在的衣装。对太公最早的记忆是刚有朦胧记忆的四五岁。我和堂兄偷翻太公太婆灶头的饭甑,揭盖偷吃米饭。为了不被大人发现,两兄弟还抱着装上米饭的茶盅躲到院前墙角后去吃。现在想来我仿佛还能听见小哥俩咂巴嘴巴的声响。那个时候,食物贫乏,只是刚好能不饿肚皮的光景。我模糊地记得,那个时候太公还会偶尔用炉灰焖芋头犒劳肚子。太公领着我跟堂兄享用焖芋美食的欢乐场景还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后来太婆去世了,太公便开始了在几个儿子家轮着吃饭的生活,以前的灶炉便也自然废置不用了。太婆去世后,太公从太婆去世那年到我大学三年级这十多年的时光里平静地生活着,坦然接受上天赐予的每一寸光阴。
在我印象中的绝大多数时候,太公总是一副乐呵开朗的形象,身体也一直很硬朗。八十多岁的老人不时还自己独自坐长途车去邻市另一个爷爷(太公的小儿子)家。那时候太公还制作香烛,一种用来山里庙中焚点敬佛的物品。太公在太婆离开后,把原本生火做饭的厨房改成了一个小型作坊室,专心制作起敬神礼佛用的焚香。我不清楚在此之前老人家是否已经开始这项活动,但自此之后直到太公去世前的十几年间,老人家一直默默坚持着这项事业,安安静静,十几年未曾中断。小的时候出于好奇,会经常钻进太公的小土屋作坊房,观摩太公制作焚香的全过程。除去前期和后期分别的准备和收盘工作,单就手艺房里的工序而言可以划作三道:首先是将自行制作的焚香粉和水做成湿润粘稠的焚香泥;接着是将备好的焚香泥用竹刀刷在焚香竹芯上(这里的关键是要保证焚香泥匀称上芯,粘住竹芯不脱落);最后是用木橖稍用轻力将稠湿的软香泥平放在桌面沾着干燥的焚香尘沫来回压滚两三回,焚香泥和竹芯融为一体,一根焚香的制作工序便初步完成了。当然,之后还需要将成型的焚香晾硬晒干,然后见束,成捆,一把焚香的制作才真正完成。
在太公身体不好以前,制作焚香火烛占据了老人家很大一部分时间。我没有问过太公是不是真的信佛。我只是知道,他在之中度过漫长岁月的小土屋之前是他和太婆(爷爷的母亲)以前烧火做饭的厨房。太婆去世的那天,太公搂着还很小的我和堂兄坐在床边哭的很伤心。太婆去世后,太公独自陪着他的儿孙再度过了十几个春秋。现在想来,这么长一段时光,小土屋里很长时候留下的是太公略显孤独的身影吧。小时候,我和堂兄不时会去他的作坊空间玩。里面空间不是很大,有点冷清,我甚至知道土屋的三楼还放着不知一口还是两口有点可怕的棺材,但我在这个空间里并不觉得阴森可怕。焚香的清香和火烛的神圣让里面感觉很安全,很宁静。我甚至都可以想象出老人家在里面制作焚香时的那种专注,放松,宁静的光景。由此,我知道,在小木屋的那段时光,太公孤独但并不落寞,冷清却不煎熬,内心有的是平静以及充盈。
不在小土屋做焚香的时候,他会同着老朋友去爬山,跟着来叔叔杂货店里的顾客谈天论地,抽抽长筒烟叶烟,饭前饭后喝点小酒,在生活中总是乐呵呵很开朗的形象。他在小土屋制作的焚香也放在叔叔杂货店里卖,一块钱一大把,卖给经过的去山上敬佛的香客善士。卖到的钱他也从不主动问叔叔要。过年的时候,各家儿孙家点的祭祀敬祖的焚香也都是用他做的,无偿提供。我读中学时,很想要一个玻璃罐子带一种叫霉豆腐的菜食,也是他特意带我去他陈旧的房间翻出来一个给了我。他看到儿孙能用上他的东西,心里是乐呵的。
约莫读高中的时候,我曾和堂兄一起跟着太公去山上收采用以制作焚香的植香叶。印象中,那还是一个雾天,我们一起去到半偏荒的山间,上山陷林折采香枝香叶。我们兄弟俩对凉风冷雾并不为意,觉得辛苦,在跟太公谈天说地地同时争抢着上前折枝采叶。干活间隙,太公站在一旁,满眼的天伦,满心的欢喜。焚香叶采回家后,太公会把它们晒干装好,托人送去隔壁的村子的磨坊场磨成香粉,然后独自在他的小土屋将它们制作成材。
晒好成捆的焚香除了过年无偿贡献给家族儿孙用以敬香祭祖之外还会被太公担载肩挑前往邻近的几个村舍兜卖。我和堂兄还曾经跟随太公一起挑担背篓走村过户去往邻村近乡卖过一次焚香。约莫也是初中的时候,我们祖孙三人同道,各自肩挑背扛了四五十扎太公制作成捆的焚香,前往邻村兜售。那时候商品市场交换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加上交通不是很便利,走村串巷的卖货郎是一门职业。我对卖货郎最初始的印象也是源于四五岁时太公曾在上门兜卖吃食的卖货郎肩担物铺里给我们兄弟俩买过一种叫“敲糖”(一种硬固糖类吃食,因用固铁敲击碎化分称斤两而得名)的糙固糖食经历。我们这次售卖也循着卖货郎的样子,肩挑货担,走村串户。出门去程中,焚香还未出售,路途也远,太公不时便会询问我和堂兄背䉪会否过重,嘱咐走路注意脚下,路滑防摔。太公卖香并不强卖,都是过家吆喝问声“有需要香么”,主人需要则进门,不要便不再打扰,去往下家。再详细兜售的情形已不大记得了,只记得我们走了很远的路,一路谈天说地;记得我跟堂兄刚开始需张口大声叫卖的窘迫不适应及之后在太公的鼓励示范下各自独立完成叫卖且初尝成功兜售后的兴奋喜悦;记得一天长途兜售结束后从太公手上分领到我们各自的“劳务费”的满足与欢欣。印象中,自那次兜卖之后,太公基本没有再去邻村兜售过焚香。不知我跟堂兄这次独特的兜售经历是否也是老人家特意为我们为之。除了跟制作焚香有关的活动,太公还曾率领我和堂兄一起完成老屋祖堂的二楼地板的铺排和上板。已经不大记得那次干活时祖孙三人的我们都聊了些什么,只知道年近八旬的老人带着两个十来岁的孙儿热火朝天地共同贡献承担了各自对家族祖堂的责任。
我和堂兄年少时候和太公共同美好的经历还有很多,不过随着我们外出求学,跟老人家相处的时间也逐渐减少。太公后面身体也日渐不好,深居简出,见面的时间也就更少了。只记得在太公离开我们的前一年的一次假期,我和堂兄从外地求学归来。堂兄邀我一起去看望许久未见的老人家。那时候太公已经卧病在床了。上了年纪的他摔了一跤把腿摔伤了。我们去看他时,他已经卧床有一段时间了。因为身体虚弱,他已经无法直身坐起身来跟我们像往常那样畅快聊天,不过他看到我们的到来还是显得非常高兴,略显吃力地只是跟我们交流一些平常琐事也不禁咯咯地开心笑起。我知道太公这样的开怀高兴,一是因为许久未见的孙儿的到来,一或许也是因为好久没人跟他好好说过话了,哪怕只是说些很平常很单调的生活琐事,所以,尽管我和堂兄跟只稍许聊些极其平常细碎的生活琐事他也能开心至此。想来让人鼻头酸楚。
后面那年十二月份的一天晚上,我在外地大学宿舍,突然接到三叔的消息,说太公去世了。消息突然,我非常惊讶,赶紧打电话回家问了下相关情况。挂完电话后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后面放假了,我回去参加太公的葬礼。自始至终,我都没有怎么流泪,不过之后的几年,我步入社会,历经沉浮,偶尔想起太公,不禁掉下眼泪。后面,我考上了研究生,我特意跑到太公的灵位前,告诉他这个消息,希望他能够知道。太公的灵位像上是他去世前的描像,瘦削苍老,一脸悲凄。他的灵位就放在他曾经带领我和堂兄一起贡献力量的那个祖堂。想起《项脊轩志》里的那句话:“亭中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物是人非,莫过于斯。
太公,愿您在天上能感觉到孙儿对您的思念,愿您在那边过得好!
值此清明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太公。
20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