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埃利奥特是美国艾奥瓦州的一名小学老师,她曾经策划了一场经典的“标签实验”。
埃利奥特把班里的孩子按照眼睛颜色分成两组:一组为蓝眼睛组,一组为棕眼睛组。
第一天,埃利奥特给两组孩子贴标签,她正式地告诉孩子们:“棕眼睛的是优秀的孩子,蓝眼睛的是愚蠢的孩子。”
接着,她规定这两组孩子要分开玩,并强制蓝眼睛的孩子坐在教室后面,还让他们必须佩戴丑陋的衣领。与蓝眼睛的孩子相比,棕眼睛的孩子有更好的待遇,比如能享有更多的课间休息时间等。
给这两组孩子贴完标签后,他们接下来的变化让所有老师感到很震惊:蓝眼睛组孩子的神情由一开始的愤怒、悲伤转为萎靡,大部分孩子的自我意识发生了变化,认为自己愚蠢和平庸。
其中一位蓝眼睛的男孩私底下跟老师说:“感觉所有不好的事情都发生在我身上了,放学后,我不仅被售货员骂,自己还丢了5美元,回到家后还被妈妈罚站……所有这些迹象表明,我真的很愚蠢!”
第二天,埃利奥特给这两组孩子调换了“标签”,她走进教室,大声跟孩子们说她搞错了,应该是蓝眼睛的孩子聪明,棕眼睛的孩子愚蠢,两组孩子的待遇也跟着对换过来。这一天,棕眼睛的孩子感到很沮丧和自卑,蓝眼睛的孩子心情大好,并觉得自己很聪明。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标签效应”。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夸孩子、损孩子,是当前儿童教育中典型的贴标签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比如,当外界给他贴上“自私”的标签时,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当外界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时,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因此,如果父母能够好好利用标签效应,孩子就会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1.父母不要随意否定孩子
父母平时不要随随便便就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负面标签。比如“你不行”“做不好”“就知道玩”等。因为这些标签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形成“我不行”的心理暗示。
当孩子不断受到来自父母负面标签的打压时,内心就会因为极度的不自信而产生悲观情绪,从而导致孩子以后一遇到困难,就觉得“我不行”“我做不好”。
2.父母要给孩子正面的鼓励
父母要从各方面去观察,用“放大镜”尽力找出孩子的闪光点,时刻看到孩子的进步,用“正面标签”去鼓励孩子发扬优点。
比如,爸爸想批评胆小怯懦、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时,可以给孩子贴上“勇敢”“学习努力”的正面标签,这样孩子就会因为爸爸的夸赞而高兴,进而为了自己的“名誉”而表现得勇敢,更加努力学习。
因此,父母尽量去夸赞孩子吧。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父母需要及时纠正,但要注意纠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