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摄影课上,老师提出,一个人审美水平主要有先天、环境与练习三个因素决定。环境是指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耳濡目染,其中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大程度上区别了我们与西方审美的不同。那么,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我们的传统审美是如何演进并影响我们至今呢?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一书给出了一个答案。
这本书出版于1979年,可是当年红极一时的畅销书,据说文艺青年知识分子人手一本。虽然时过境迁,书中的某些观点值得商榷,但其宏大的视角,结合思想观念谈审美流变的叙述仍然能给我们很大启发。
按照时间顺序,它将演变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商周、先秦、魏晋、唐宋和明清。
1.商周:沉重又神秘,狰狞又天真
商周时期存世的物品不多,其中青铜器保存最为完整,是窥探文化的一个窗口。商代有很多大型青铜器,上面的纹饰多是凶猛、可怕的饕餮,融合宗教的神秘,使得青铜器带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狰狞味道的美感。这与那个时代野蛮、血腥、暴力的战争有关。同时,有些青铜器还有着像小孩子一样的天真的、稚气的东西,这是文明幼年阶段的特征。
2.先秦:追求内在的、精神的、理性的美
这个时代,百家争鸣,其中数儒、道对后世影响最大。儒家主张积极入世,道家讲究无为出世。看似迥异的路线,但是两者都蕴含着理性的精神。不尊鬼神,关注现实,追求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孔子最为赞同的志趣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审美注释。
3.魏晋:潇洒风流、特立独行,不重实用,只重情感
两汉时期的发展,造就了批世家大族。一群有钱有闲的“纨绔子弟”,不事生产,只尚清谈。他们追求自我的享受,文学的独立,音乐的修养,自然的欣赏等,成就了“人的觉醒”。
4.唐宋:积极进取,关注生活
唐诗宋词,是这一事情最重要的审美体现形式。
唐诗,是盛唐气象的文学表现。人们对现实生活充满了希望,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渴望建功立业。所以,在盛唐的诗歌中充满了青春、自由和欢乐的气息。唐诗虽然风格多样,却都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就是盛唐之音。
宋词则表现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享乐。重文抑武,人们开始享受生活,时代的精神不在于建功立业。上层人士关注生活,不强调世间万物,而关注个人心境。“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恐怕只有太平年间的闲适中才能写出。
5.明清:俗气的市井,现实的批判
明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明清时期发展成了“小说”,市民文学逐渐兴盛起来。清朝中期后,出现了一批揭露社会现实的小说,表达了一种“无路可走”的苦痛和求索,它们的美感表现在对社会生活具体的描述和批判,比如《老残游记》《三言两拍》《儒林外史》等等。
这些穿越千年的审美,如同空气充满了我们的生活空间,日用而不知,却须臾不可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