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孩子不太懂如何用语言合理地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于是我们会看见,一个幼童莫名地哇哇大哭着;一个孩子磨磨蹭蹭地拖延着不肯上床睡觉;还有,一个顽皮的孩子犯了错,还未受到批评,却早已泪流满面。而我们,也常常只是把坏的行为现象归结于行为习惯问题,却很少能看见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
那个幼童如果会表达,他可能会说:“我想要妈妈抱一抱。”那个拖延着不肯上床睡觉的孩子如果会表达,他可能会说:“我很留恋在家的温暖和自由,反感在学校的束缚和孤单。”还有那个顽皮的孩子如果会表达,他一定会说:“我的内心缺乏安全感,我总是容易感到受伤。”
看见小鱼的时候,她狡黠地告诉我:“爸爸总是很少有时间陪我玩,婆婆爷爷也总是在干活,说没时间。于是我推倒了家中的椅子,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然后呢?”“然后他们回来就把我打了一顿,让我别那么顽皮了。”“所以你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引起他们的注意咯?”“但是他们每次都打我,批评我。我只不过是想让他们带我出去玩。”她撇了撇嘴。“那你应该考虑换一种方式啦!”我笑着打趣道。你看,孩子的顽皮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顽皮,它其实是在表达着一种内心的需求。
而我们作为成人,很多时候也并不一定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和想法,于是我们会很容易被表面的行为迷惑。比如,早上上班总是迟到,虽然内心一再为此感到焦虑,懊恼,并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早到,但是如你所料,第二天还是迟到了。细细想来,也许正因不想上班,所以才会在前一晚拖延睡觉,第二天又拖延起床,最后上班迟到。拖延,正是内心需求得以表达和满足的一种方式。
为人父母很难,难在有时我们连自己都搞不懂,更别说搞懂我们的孩子。我很喜欢一位心理老师在书中写的一段话:我们要好好的定定心,和小孩们真真切切地做做对话,我们需要站在小孩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我们会发现,其实不需要读太多的书,听太多的课,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生活、学习状态,我们就会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了。简言之,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去提升自知自省的能力,将心比心,这样我们才能照见孩子的内心,看见孩子内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