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对匹克威克俱乐部有深刻的印象,来自王小波的一篇文章《我看国学》。
在文中,他写道:
读完了《论语》闭目细思,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
总的来说,我喜欢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里念书,因为那儿有一种“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气氛”。
不过,我上孔老夫子的学,就是奔那种气氛而去,不想在那里长什么学问。
针对当时的国学热,王小波的批评可谓是坦诚而直接。我虽然不完全认可他的观点,但依然觉得有趣,而且也言之有理。
比如这句: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今天不谈王小波,也不谈国学,就谈那个小小的注脚——匹克威克俱乐部。
因为那句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气氛,让我产生极大的兴趣。还专门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看。
“匹克威克俱乐部”来自英国伟大的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小说中的主人公匹克威克先生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一个社团,这个社团的目的是为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故事中,匹克威克带着几个“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成员出去游历,一路碰到了种种滑稽可笑的人和事。经过大约两年,他的追随者和他自己都觉得游历够了,“匹克威克俱乐部”也宣告解散了,匹克威克先生实行了“退隐”,故事也就此结束了。
故事非常简单,没有任何繁杂的思想和主题,主要就是有趣。
尤其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匹克威克,他是个善良的绅士,也是一个热心风俗民情的学问家。他是一个怀着孩儿的童真和成年的责任心来面对世界的人。他游历世界,上衣口袋始终有一支笔和一本记事本,遇到有趣的故事就兴奋地赞叹,然后记录下来。
虽然他迂腐、幼稚,不懂得人情世故,老是好心办傻事,吃了很多亏,出尽了洋相,然而他不会算计,为人处世坦坦荡荡,和朋友们之间拥有一份难得的真感情。
而作为学问家,匹克威克则痴迷于知识,对各种荒诞不经的见闻孜孜以求;他把一块普通石碑视为至宝并对其进行苦心研究,这种荒唐之举与堂吉诃德把铜盆当成魔法师的头盔一样可笑。
所以,王小波所谓“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气氛,其实就是指一种天真亲切、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太过古板,而大学教育又略显散漫,对于一个试图追求学问的人来说,其实是相当不满意的,为此批评的专家学者也很多。
不过基于时代的特殊性,我还是很理解中国的现代教育问题。不过,依然需要热心人士推着改革前进。
作为大时代的小人物,我也没有更高的追求,无非就希望像曾经的孔子与其他的弟子们、就像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成员一样,能够简简单单、自由自在在探讨学问和思想,而不追求能快速变现;过着纯真而善良的生活,而不用整天担忧和焦虑。
可惜,仲尼只有一个,匹克威克俱乐部也只存在于小说中罢了。
小说翻译不好,没看完我把书还了,以后再也没有看过这部小说。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