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人民日报》副总编直言不讳:官不扰民民自富

原《人民日报》副总编直言不讳:官不扰民民自富

2023-03-26 22:16:06 来源: 甬说 


引言:

2002年6月,清华邀请到梁衡为学子们做演讲。在提问的环节,一个同学给他提供了一个畅想重新选择职业道路的机会:“假如有来生,你选择做什么?”

“做官。”这位《人民日报》副总编的回答显然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报告厅当时就被笑声填满了。梁衡随后一本正经地在台上解释,在他看来官员“是给老百姓做事的,是为了实现自身最大抱负的。”

十几年之后在他撰写的一本著作中再次提到了官与民之间的关系,“官不扰民,民自富”。能够对官和民之间的关系有着连贯而独特的见解,与梁衡多年来的新闻一线经历有关。

人大毕业之后,梁衡从做驻站记者开始,风风雨雨几十年基本没有离开过新闻行业,写出的《假如毛泽东去骑马》等众多名篇被季羡林老先生誉为“政治散文”。

一、文章入选中学教材,青年记者入行经历

1982年,有一本即将创刊的杂志向全国各地的记者、作家约稿,主题是不同地方的风景名胜。梁衡接到邀约之后,在大年初一的下午只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就撰写出一篇讲老家山西的祠堂的文章。

遗憾的是,这本杂志最终流产了,稿件也就被退回了他所供职的报社。领导觉得文章不错,既然别人不要了那就发在自家的副刊上,没想到见刊之后引起了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人员的注意。

当年九月开学的时候,初三的学生们手里拿到的热乎乎的课本上赫然就有《晋祠》。这是梁衡的文章第一次入选教材,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他先后又有十来篇文章被编入不同的教材供中学生、大学生使用。

1984年,梁衡到中央党校进修。一位同学告诉他,自己儿子所使用的教材中正好就有梁衡的作品。只是令他哭笑不得的是,这位同学还说儿子以为“梁衡”已经作古了。

实际上,发表《晋祠》的这一年梁衡才36岁,还很年轻。他是1946年人,出生于霍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8岁随父母搬到太原。

因为父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梁衡的教育从小就有《千家诗》之类的书籍。及至中学,一位教语文的老先生经常在课堂兴之所至随手就能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去表达诗词中的意境。梁衡爱上文学离不开这些人的影响。

18岁的时候,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内顶尖名校人大,专业是档案系。四年潜心读下来,梁衡深受母校师生的影响,成为一名极具家国情怀的青年。

不出意外,梁衡是要在所学专业上大展宏图的。然而,命运偏偏把他推向了另一条未知的道路:毕业的时候恰好碰上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满腹学问的知识青年只能听从分配到偏远的北方当了一年农民。

多年以后,梁衡依然清晰地记得刚到那里之时的反应:看了一圈之后发现没房子,结果当地人告诉他“仔细看,那个矮矮的、黄黄的”几乎和大地混在一起的建筑就是房子。

1969年春天,梁衡和二十多个与他一批被分配到那里的大学生们一起搭棚子、垒灶台,学会了捡柴、烧火、做饭,还能养马、挖渠,除了墙上刷的一条语录和当地的农民几无二样。

但是这群被困在农村的人并没有在这种前途无望的境遇中忘记对未来的期望,有人通过考研离开,而梁衡则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到县里做起了宣传工作,并于1971年成为《内蒙古日报》的记者,从此踏入新闻行业。

二、从内蒙古回到山西,报道民生引发关注

刚转行记者那会儿,梁衡充满了新鲜感和干劲儿。和档案专业的枯燥、保密性强不同,新闻人需要走出去,从受访者那里尽可能挖掘自己想要的东西,用他自己的话说,“跌一跤也要抓把土回去。”

小小的记者站里一共是三个人,来自三个不同的民族。他们背上包在附近到处跑,那个贫苦的地方既有漫天黄沙,也有甜美的水果,还有热情的老乡们。

路上渴了,到瓜田里老乡会摘下时令的水果给梁衡吃;儿子出生的时候没有母乳喝,当地同胞带着他在雪地里捉黄羊。

内蒙古,是梁衡走上新闻之路的地方,也是他成长的地方。

1974年,梁衡调回老家山西做宣传,暂离了新闻一线;1978年,在《光明日报》招收记者时他果断报名,重操旧业。

五月去报社报道,年底在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中全会就召开了。“赶上了好时机”,梁衡走基层采访了大量不同行业的人物,虽然他们可能当时还默默无闻但十分具有代表性。

采访一位经历坎坷的养猪人之后返程途中他靠着售票窗口那支系着绳子的笔草拟出来一篇不到2000字的稿子。几个月之后稿件发表出来收到的反响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强烈,梁衡获得了数个大奖,养猪人也成为基层改革的典型而改变了生活。

人大和政协的六届三次会议都是在1985年3、4月份召开的,当时梁衡恰好在党校学习,有4位来自山西的代表专门去看他。他们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专业人才,经由梁衡报道之后名声鹊起,成为行业甚至是时代的楷模。

作为一个新闻人,能把一个人才从寂寂无名之中挖掘出来是一件无比高兴的事情,尤其是在当年各个方面都是末端的山西。

在被问到写出这么多精彩又受关注的新闻稿有什么秘诀的时候,梁衡说了三点,大意是只需要做到抓住时代趋势、了解百姓所想、关注自己所发现的内容,把这三点有机地统筹在一起,就能完成一篇有意思又不会与他人雷同的稿子。

比如,下基层的时候发现某地道路两边种的树比较多,写稿的时候梁衡不会只着眼于“树多”这个话题,而是延伸到了这些树的经济价值上去,并且以自行车这种老百姓都能了解的物体作为价值的衡量工具。

短短一篇三百字左右的报道,凭借着别开生面的切入点和接地气的内容,拿下了当年的“林业好新闻奖”。

梁衡的成功除了善于捕捉人们的精神需求、真情贴近生活之外,还与他扎实的文字功底有关,要知道他的成名作获得的奖项不仅有新闻类还有文学类。

结束学生生涯之后,他依旧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爱好,当年在内蒙古劳动的时候在数九寒冬里几个人会挤在一张炕上读诗集。1975年,他向杂志投稿了一首诗被录用还得到了14块钱的稿酬。

所以,梁衡所撰写出来的通讯等文稿才能做到既凝练地表达一个新闻的所有要素,又生动、引人入胜。

三、政治散文出类拔萃,八十年代大受震撼

在梁衡的作品中,既有养猪人这般三四个小时就能速成的文章也有花费3年、6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而写就的作品,比如《大无大有周恩来》前前后后跨越了二十年。

从1978年专门自山西赶到北京观看周恩来生平展到1998年完成文章正好20年,这期间梁衡参观了许多周恩来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查阅了海量的资料。

政治题材的文章虽然少,但是影响却一点也不小,不管是几千年前诸葛亮的《出师表》还是抗美援朝时期魏巍写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都是耳熟能详的佳作。

近些年涉及相关题材的作者不多,梁衡是其中一个,而他对政治人物感兴趣还是在学生时代的历史课上。附在课本一角的一页《新民主主义论》的影印照片引发了他的好奇,回家之后找出《毛选》进行阅读。

新闻工作者的身份为梁衡的写作提供了不少便利,工作的需要让他在图书之外阅读大量的报刊杂志,能得到更多的也是最新的信息,使得他能够掌握很多别人没有注意到的资料。

八十年代,国门初开,所有人都对外面的一切事务感到新鲜无比。梁衡作为记者是消息和见识都比较广的人了,即便如此依旧会为国外的生活所震惊。

1984年,他在北京看到大家围着刚从德国回来的记者,一个个争着看同事带回来的纸。纸巾在今天是生活中离不开的日常用品,可是当年梁衡却怎么也答不上来那是什么东西。

当得知那印有花纹看起来很精致的小纸张竟然是厕纸的时候,他震惊了,既为这超出想象的“豪”也为苦日子里走过的人难以理解的“浪费”。

那个时候,人们就意识到开放才能够看清自身与外界之间的差距,才能正视国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

彼时,全国上下不管是领导还是农民都迫切想要摆脱贫困的状态,想要吃得更好、穿得更好。而在巨大的现实差距面前,改革开放给了冰冻多年的市场和经济“复活”、快速发展的机会。

梁衡认为,经济发展是“利益所驱,自通有无”。

正因为见过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有农民偷偷卖自家农产品被抓到、受到惩罚的事情,也看到了老百姓对改革的渴望,他才能写出那篇呼应人民所求的成名作。

四、对当官的见解深刻,身体力行关注弱者

多年之后,当梁衡在电视上看到农村乡镇强制性要求老百姓种植某种指定的作物并把地里已经长到一定高度的农作物给拔掉了,他依然保持着当年的看法,借用别人说的话是“官不扰民民自富”。

百姓所求不过是生活的富足和安稳,为官之人所要做的是保民生、促发展,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经济利益”而不管老百姓愿不愿意、没有了粮食要怎么吃饱饭。

梁衡的身上有着越来越多的标签,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全国最大的报纸的副总,从记者变成了官员。当被顶级学府的学子问到来生想干什么的时候,他坦诚地回答“官员”。

当官就是要为民做事,这是他多年以来一直秉持的观点。从校园时期师长们公私分明为同学们做榜样,到工作以后的所见所闻,都让他把“当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牢记心头。

他仍然惦记着那些见过的贫困人群,特意筹集了很多棉衣预备给困难群众过冬用。不久之后,竟然得知那批棉衣还躺在库房里,待到爆竹声响新年到来之时用作“下乡送温暖”。

看着面前穿着一身保暖又得体的冬装的地方官员,梁衡被气坏了。

当官就要干实事,而不是“作秀”;官职越大,身上的责任也越重。可是这些人是怎么做的呢,把他辛苦准备好的衣物束之高阁,仅仅是为了过年时的那点儿“政绩”。

梁衡所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在1993年把他的一本用章回小说的方式来科普数理化的书籍无偿捐献给了新疆出版社,并且跑前跑后帮忙筹款十来万用于出版。

当上《人民日报》副总编之后,他的工作更加忙碌了。每天都要到凌晨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熬”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个常态。

让人敬佩的是,即便如此梁衡依然能够抽出碎片的时间关注那些闪烁着智慧和善良之美的普通个体,关注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革命大家等等,继续创作出众多广受欢迎的作品。

结语

退休之后,梁衡没有停下写作的脚步、没有放下对社会的关注。比如,他用几年时间走了很多地方写了一本林业题材的书,继续针砭乱象斥责把津贴待遇当成头衔,比如又写了一篇张闻天的文章。

在工作之外,七十多岁的梁衡更像是生活中一位普普通通的老者,穿着朴素,丝毫没有架子。但正是这样一位老人,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撰写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27,428评论 6 53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8,024评论 3 41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75,285评论 0 37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62,548评论 1 30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71,328评论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78评论 1 32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2,971评论 3 43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2,098评论 0 28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8,616评论 1 33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40,554评论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2,725评论 1 36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8,243评论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3,971评论 3 34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4,361评论 0 25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613评论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51,339评论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7,695评论 2 3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