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我还没有适应看国外的小说,也没有上过文学欣赏之类的课,这部小说我看了很久,差不多有两个多星期吧。说实话对于这样的小说我总有点畏惧感,一是因为它里面的人物太多,而且名字太长(而这个我最讨厌!);二是由于小说里角色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而且一开始并不能轻易完整地理清楚,读了一半还不知道是啥关系,还得划个思维导图来梳理一下;三是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模式,总让人觉得不爽快、不直入主题。小说内容中有很大篇幅好像在说些废话,且是以一种我们中国人不舒服的形式在描述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文特点、建筑特色,乃至人与人之间对话的内容。总体感觉就是太啰嗦、拖泥带水,不断地绕圈圈,故事情节不连贯,读着比较累。但不管怎样,面对一个新的事物,最好的心态就是保持“空杯”状态,尝试着接纳它、感受它,而不要急着去批评和排斥,这样才会有可能得到启发和收获。
内容概要
主角大概的故事线如下:一个英国中年男人查尔斯・斯特克里兰,拥有着中产阶级的地位、体面而收入不菲的工作、美貌端庄的妻子、健康漂亮的孩子,却为了追寻心中的艺术之美,舍弃了一切,如朝圣者一般,不顾贫困潦倒,一路寻找,直到找到心中向往的“圣地”,最终在那里用画笔描绘出生命中最灿烂夺目的美景。在他死后,他的画作被别人重视、欣赏、推崇,成为了一代伟大的艺术先驱而受万人景仰。
作者以一名作家的身份,通过与主角本人接触、与主角相处过的相关人物聊天,加上自己的分析和想像,勾勒出了一个画家的鲜活的形象。这个形象,说实话是不完美、不讨人喜欢的,甚至可以说是让人厌恶痛恨的。他抛妻弃子、绝情无义,离开家前就只留了一封信,然后再也没有回音,他的妻子给他写信、四处求人帮帮忙打听他的下落,求他回来,他始终无动于衷;他固执尖刻、性格孤僻,画出的画永远不展览、不出售,嘴里吐出的永远是讥讽嘲笑或者谩骂的字眼,除非生活所迫从不与其他人交住;他以怨报德、忘思负义,对于别人的关爱照顾从不感激,请他吃饭、给他零用钱、照顾生病的他,他始终漠然以对,甚至跟照顾他的人的妻子好上了…
而这一连串的故事,又使他这个人物形象丰满起来,让他成为了一个真真切切的人,看似他各方面都是缺陷,但又反衬出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因为过度追求,对人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反而不屑一顾、甚至痛恨不已,但又无法完全控制和摆脱,始终在矛盾和痛苦之中艰难前行。
感触一:关于书名
读完这本书后,合上书页,闭着眼睛想了好久,也不知道这个名字与小说内容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又快速翻了遍,才模糊地有了个大致的感受,当然,仅仅是个人的猜想。这部小说的名字应该是一种借喻手法。“月亮”代表着主角斯特克里兰这个人物,代表着他心里一直追求着的那种美,表面上是艺术之美,我认为实则是自由之美,一种冲破世俗生活的束缚之后展现出来的自由之美。而“六便士”则代表着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与他相关的人物,那些他们日常所表现出来的世俗生活方式。里面大概有这么几个人物:斯特克里兰的妻子、他在巴黎遇到的画家德克・施特弗、画家的妻子布兰奇、在马赛认识的尼科尔船长、在塔希提居住的旅店女主人蒂亚雷・约翰逊、布吕诺船长(当当然不只六个,但我觉得有代表性的就是这几个)
感触二:关于生活模式
这部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大约是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战争带来了破坏和毁灭,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思潮,产生了一种对以往生活的怀疑以及对新的生活的憧憬。书中这样写着:“在这种芸芸众生的普遍生活模式中似乎有些东西不对。我看到了其中按部就班的幸福,但我那股澎湃的热血在寻找一条更狂野的路……假如我可以经历那些变迁和无法预见的未知,为此,我已经准备好翻越那些满是嶙峋怪石的山崖,奔赴那些满是暗礁激流的海滩。”而斯特克里兰就是这种思潮的代表,在伦敦他不愿像他的夫人那样,沿着当时大部分英国人觉得正常的社会传统,延续着目前的家庭和身份,天天把生命浪费在无聊的面子应酬和貌似体面的名流聚会上,他奋力挣扎,想找到另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而他通过追寻儿时的梦想、参加夜间培训班,最终在画笔中找到了这种方式。于是尽管已经年过四十,他仍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其中。书中这样比喻他当时的状态:“一个人要是掉进水里,他怎么游泳的,姿势是好是坏已经不重要了:他只能游上岸,要不然就会淹死。”于是他带着画笔和画布只身逃离了妻子所向往和满足的体面生活,逃离了伦敦,向他认为的“彼岸”一直“游”了过去。
在巴黎,他遇到了另一个同行一一画家德克·施特弗。施特弗对艺术并没有追求那么完美,他只画大众想买的作品,确保他的作品迎合一般人的品味,且能把画卖出去就够了。他的画就和他的人一样,简单、普通、陈旧、庸俗,始终不切实际,但确实也赚了很多钱。这是施特弗的艺术观,不讲求个性、不在乎特点,一般人认可就好,画出来的画尽管不断受到其他同行的讥讽,但又心安理得拿出来卖钱,他把画画当成了谋生的手段。这种对待艺术的方式当然不为斯特克里兰所接受,经常尖刻的话来抨击施特弗,尽管施特弗经常帮助他,甚至在他重病快死了的时候还把他接过去细心照顾,但这丝毫减少不了他对施特弗的厌悉和鄙视,也间接反映出他对施特弗生活模式、乃至对巴黎社会生活模式的不认可。
在塔希提岛,斯特克里兰找到了真正的归宿。在这远离尘世的南太平洋的小岛上,生活着各地过来的欧洲人和当地的土著人,这里的人们对所有的人都包容,无论他的种族、习惯、爱好、性格如何。这种兼容并包的环境让他感到了舒适,他在这里得到了别人从未给他的一样东西西一一同情。“世上有许多奇怪的人,往往都并非是他自己想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不得不做的那种人。”他在这里可以肆意地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追求美的艺术创作中。这个地方就是一个世外桃源,“我们的生活朴素而单纯,我们毫无野心,即便我们为之骄做,也只是因为我们用双手的劳作换来了生活的前景。人世间的恶意触及不到我们,嫉妒也攻击不了我们,在这里我们得到了应得的幸福。”
感触三:关于爱情
这个是古今中外永恒不变的经典主题了。作者在书中体现了很多种男女之间的关系,当然,与主角相关的是重点。
(一)斯特克里兰和他的原配夫人
斯特克里兰夫人对她的丈夫总体是满意的,认为他是个好人、心地善良,工作普通但也能满足生活所需。但她不满意的是她丈夫对名利场和社交的鄙视,而这正是满足她虚荣心的最佳渠道。她出生英国世家,希望自己能避免庸俗,想要成为别人获幕的中产阶级,为此把自己和家庭装饰得非常精致,阅读小说,并刻意经常举办午宴来结交一些社会名流,给自己一种跻身文学艺术界的虚幻感。在这方面,她认为她丈夫完全不能满足她的这个需要。而当斯特克里兰只身离开后,她最在乎的不是爱情,而是这个事件所引发的流言蜚语对她的影响,即在乎的是别人的眼光,以至于她宁愿接受她丈夫是被哪个女人勾引而离开的谣言,也不愿接受她丈夫是为了追求艺术和自由而离开的现实。因为前者还可以较量,而后者她却无能为力。“在她破碎的心中,那种爱情受到藐视的痛苦,那种名誉受损之痛,……让我不知道真摯中有多少做作,高尚里蕴含多少卑劣,即便是堕落中多少也有善良的存在。”以至于到最后,她坚决不和斯特克里兰离婚,不给他这个自由,还诅咒他在潦倒、穷困、饥饿中死去,诅咒他染上恶疾、全身腐烂(没想到结局确实是这样,也许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吧)。
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把其他人的评价看得比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感受更重要,别人说他好、羡慕他,那么他就是幸福的;别人说他不好、攻击,那么他过的就一定是个失败的人生。这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的人,现在也不在少数,只是这样活着太累,完全丧失了自我,把所有的选择权都交给了他人,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悲剧。
(二)斯特克里兰和布兰奇
这两人的关系是最让人不接受的,因为这段关系开始得太不可思议,而结局又太悲惨。施施特弗和她的太太布兰奇结婚,只是因为施特弗画能挣钱,也算是一个体面的工作,而且他重感情、善意、简单,对布兰奇毫无保留地爱着,于是她接受了他的爱,但有可能她从未真正爱过他。“这种被动的感情,只不过是女性充分拥抱和抚慰的自然反应,大多数女人以为这就是爱情。……这是一种由安全感、财富上的优越感、被需要的快感和家的愉悦感所组成的感情,只有通过一场风花雪月,女人才会的把精神价值赋予给这种情感在激情面前,这种情感毫无抵抗力。”
可惜,这场风花雪月的激情没有发生在布兰奇和施特弗身上,而是发生在布兰奇和斯特克里兰之间。斯特克里兰的气质吸引了她,让她无法自拔,而斯特克里兰又对所谓的道德、人性毫不在意,不知感恩,他“残酷无情地背叛了朋友的信任。”
但这种关系没有持续太久,因为斯特克里兰是有艺术追求的,“无论什么东西,只要挡在了他和迫使他一直奔向求知的那种渴望之间,他就可以把它从心里连根拔去。……一个女人爱你的时候,她不占有你的灵魂就绝不罢休,因为她是弱小的,所以她有强烈的控制欲,少半分都不会让她满足。她满脑子都是物质的东西,因而对于理想和精神非常嫉妒,男人的灵魂游走于宇宙深处,她却要把它囚禁在家庭帐本里。”布兰奇的爱没能打动他,也不可能束缚他,最终他离开了。而布兰奇受不了这种无情地抛弃,最终绝望地自杀了。
爱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爱情也是自私的,不能跟他人分享。但处于爱情之中的两个人,不要把对方抓得太紧,要给对方留出一定的空间,这样才是真正舒适的爱情。
(三)斯特克里兰和阿塔
阿塔是斯特克里兰来到塔希提之后,旅店女老板给他介绍的女孩子。阿塔是当地人,对斯特克里兰相当迷恋,她对艺术不了解,但尊重他的追求,从不干扰他的画画,而且满足了他基本生活上的所有需求。而当斯特克里兰染上麻风病(传染性很强的病)后,他为了避免其他人传染上,打算独自一人去深山老林里,但阿塔没有抛弃他,坚定地和他站在一起。“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无论你去哪儿,我都会跟着你。”这句话可能让斯特克里兰那颗石头般坚硬的心融化了、柔软了,他接受了阿塔这样的爱。在这样的氛围中他画出了他最后的杰作,然后带着骄做与不屑把它毁了,满足地最终离开人世。
结语
花开花落花满天,尘烟尘海尘世间。作者毛姆通过这部小说,以犀利的笔法深刻地剖析着生活、艺术、人性、爱情的矛盾,把它们的各式各样的形态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去感受,去思考。不得不说,这部小说是一部内涵深刻的作品,让我们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剖析自己认知和价值观,激励着我们努力冲破平庸束缚、追寻自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