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难以理解时,总是会嗤之以鼻地说:真是吃饱了撑的!说完这句话以后了,人们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至于这些事情和人物背后的深意,很多人是不愿意去做过多探究的。一句“吃饱了撑的”就是很多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这一点,对文人来说,尤为明显。在很多人意识里,文人多数都是不可理喻的。说好听点就是多愁善感。作为普通人,日日要为生计奔忙,为今天的柴米油盐操心,为下个月的房贷车贷惆怅,哪还有多余的心思去对月伤怀,去葬花吟诗。
一句话,文人的多愁善感似乎真是吃饱了撑的!可实际上了,一个人吃饱了,就一定能够活地快乐吗?一个肚子圆圆,脑袋空空的人,他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吗?人和动物都要活着,都要为了填饱肚子而经受“物竞天择”的残酷考验。可是,除了动物性的一面,人毕竟还是社会性的人!有感情,有思想,有理智,有是非观,有高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
文人为何多愁善感?并不是因为肚子吃不吃得饱的问题,而是因为内心世界过于丰富,外在物质上的满足根本解决不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痛苦,所以才有了“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李煜,南唐后主。作为君王,李煜无疑是不幸而可悲的。可是作为词人,李煜却是光耀千古,灿若星辰的。
很多人喜欢李煜,是因为李煜在国破家亡后所写的词作,即使穿越了千百年的时空,仍然极具震撼力,动人心魄。然而,对李煜被俘前的荒唐帝王生活,人们却是嗤之以鼻。确实,作为帝王,李煜整日吟风赏月,谈诗作词,儿女情长,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葬送。而自己也沦为阶下囚,最后在牵机药的作用下,缩成一团,悲惨死去。
我常常想,李煜为何那样傻?纵使沦为阶下囚又怎样?历史上亡国之君成为阶下囚的,多了去了!想想那刘阿斗,魏国军队还没开始打,他就已经做好了开门投降的准备。投降魏国以后,他很快就被封为安乐公,在洛阳美滋滋地度过了余生。乐不思蜀的日子确实很快活!衣食无忧!吃得饱穿的暖!试问,做个亡国之君,有何不可?
就如很多人想的那样,即使成了亡国之君,李煜如果老老实实,不整日追忆往事,满怀故国之思,做个傻呵呵的“刘阿斗“多好!可他非要天天吃饱了没事干,站在高台上思念故国,写什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惹得一帮和他一起投降的南唐老臣触景生情,老泪纵横,把宋太宗气地终于对他动了杀心。
对此,很多人又会说“他就是吃饱了撑的”!天天有吃有喝的,非要那么多愁善感干什么?非要写那些破诗词干什么?怎么样,小命也给弄丢了吧!真是吃饱了撑的,闲的无聊!亲爱的读者们,对此,你们心中是怎么认为的呢?
每当在网上遇到类似的言论时,我就会不由地想起著名现代诗人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想,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对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学财富嗤之以鼻,认为它们都是古人“吃饱了撑的闲的无聊”的东西时,我们的灵魂可能就离死亡不远了!
如果没有这些文人的“多愁善感“,如果没有这些文人的“吃饱了撑的”,我们民族的回忆将会多么黯淡啊!就像漫漫的黑夜没有了星辰和月光,就像巍峨的高山没有了清风和云霞,就像浩荡的江水没有了涟漪和浪花,历史还有什么值得去回味和记忆的?
李煜,作为中国历史上众多伟大文人的一个代表,他词作里的“多愁善感”记录的不仅是他深切独特的人生体验,更是他在遭遇了人生大悲大喜之后世界观的改变。他的悲怆,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悲怆,而是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他的愁与恨,更加不是一个人的愁与恨,而是对生命本质的彻悟。
对于古人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你可以不懂,可以不理睬,但是你不能不屑一顾,更不能污蔑它们是“吃饱了撑的”产物!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