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夜暴负。
有人坚持“诚信公平”,有人认为“诚信公平”的代价巨大,转向了“欺诈垄断”。
有人说“大商无算”,也有人说必须“精于计算”。
我今天不说观点,不给结论,只讲两个故事——范蠡造秤和西施算盘。
1、范蠡造秤
范蠡在陶地经商,与各国商号交易频繁,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
在交易的过程中,缺乏一个统一的量器,做不到公平交易。
他想制造出一种统一的量器,解决公平交易的问题,但一直不得其法。
一次,范蠡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地取水。
范蠡大受启发,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这样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
然后范蠡在木棍上标记刻度,他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并给这一器具起名为“秤”,推广到市场上使用,广受好评,很快被商家竞相采用。
好景不长,范蠡发总有一些现不良的商人,在卖东西时用秤却缺斤少两,欺诈百姓。
于是他又对秤做了改良,用红木嵌金属星形代替原来的白木刻黑星,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
范蠡在推广秤时说:“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损福(对应福星);欺人二两,便会折财(对应禄星);欺人三两,则会减‘阳寿’(对应寿星)”。
从此之后,这种秤就在市场交易中广泛流传开来,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市场交易秩序,这种十六两秤在历史上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
2、西施算盘
相传,西施在跟随范蠡离开越国后,帮范蠡处理一些生意上的账目。
这时算账用的一种工具叫做算板。
算板据说是孔子在鲁国当司库时发明的,通常是一块木板或石板,上面刻有线条或格子,用于放置算筹或算珠进行计算,珠子是方形的,用10颗珠子排成一列,代表从1到10;再把一列列珠子排成排,表示个、十、百、千、万等进位。
这种算板比筹策方便多了,但携带不便。
范蠡到陶地后,制作了很多陶珠,染上不同的颜色用以计数,但珠子滚来滚去非常不方便。
西施提议先在泥珠上钻孔,再烧制成陶珠,并用丝绳串了起来。
然后西施根据算板的启示,又将穿有珠子的丝绳固定在竹棍编成的架子上,这样计算便利,又方便携带。
这便是西施算盘,是我们古代算盘的雏形。
范蠡造秤和西施算盘解决的是什么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又遵循什么基本原则呢?
欢迎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