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雅宁
这星期社交平台被《中国式相亲价目表》刷屏了。
文中印象最深的话,来自一位北京大爷:
“外地人目的是什么?他们大量涌进北京,想尽办法跟北京人搞,占北京的便宜,占户口、占房子、占钱,什么都有了,最后又跟你离婚!”
当时我乐了。
而后凝视着这句话,细细琢磨着,隐匿于文字背后的暗涌。
我感受到这后面的愤懑不平、居高临下,以及,某种惴惴不安。
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正如北京人,望着涌入的外来客时,眸子里那抹意味深长的目光。
01/ 愤懑不平——被侵占的本地资源
"北京现在这么堵、房价这么高,都是因为那些外地人啊。看看每天的地铁上,有几个是正儿八经的北京人?就是那些人生生把房价抬起来的。"
我不止一次听到过这样的谈天了。
在这座城待了几年,我真的敢说,即使是北京,地域歧视也存在。
老北京人最怀念八九十年代的京城。
那时候胡同儿清净,街里街坊如同一家。什刹海不是如今的嘈杂,三里屯不似现在的洋气。
那时候,这里的人带着股风雅劲儿,鲁迅、林语堂、梁思成、林徽因… 皇城根儿下的百姓,腰板儿都挺得笔直。
那时候生活宁静、安逸。下下棋,聊聊天儿,逗逗鸟,溜溜弯儿。
而今,厚重的历史被尘封,浓郁的文化被稀释。这个城市一天一天变得拥挤、杂乱、浮躁,弥漫着铜臭气。
曾经的老北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浮华一地的大都市。
交通变得无比拥堵,一小时能搞定的车程,如今要走三个小时。家门口外乡口音多了很多,社区治安变差了不少。
拥堵的二三四环、飞涨的房价物价。想要买车摇不上号,想要住院等不到床。北京人一肚子气。
这些,都是外地人涌进,带给北京的。
02/ 居高临下——不对等的户籍政策
北京大爷的话中,也有一股掩藏不住的优越。他的底气,源于北京户口承载的资源便利。
有媒体曾调侃说:世界上最贵的纸,莫过于北京户口。
现实的确如此。
并非有了户口,生活水平就能跨越式提高。而是有了户口,才能享有,在这个城市生存最基本的便利。
对于“北漂”而言,户口是归属感,有了它,才能谈房子车子。户口也是通行证,它关系着社保养老、教育就业。
无论是服务、教育、还是医疗,全国最好的资源都聚集于北京。
北京大爷的居高临下,似乎显得有点合情合理了。
中国倾斜的户籍政策和城市资源,本身就赋予了,一部分人歧视另一部分人的权利。
我有许多朋友找工作时,把户口当做重要的考量。大家有个共识:
月薪5000+京户 > 月薪10000无户口
很多人把第一份工作当跳板,不惜以低薪酬签约,拿户口后跳槽。赔一笔几万元的违约金,依旧觉得值得。
聚会时,也常常开玩笑说:“虽然咱当年没享受到超简单的高考北京卷,但儿子以后可以享受了啊~”
笑靥背后,全是无奈。
03/ 惴惴不安——高傲背后的自卑
我的一个闺蜜,地道北京妞儿。毕业季跟我吐槽,北京很多外企HR招人有偏见,不待见北京的孩子。
我困惑地问她原因。
她说HR印象里,根深蒂固地认为,北京人没有外地人能力强、踏实吧。
毕竟,能在北京立足的外地人,都经历过了几层筛选。而北京本地人,分着三六九等,能力参差不齐。
可以说,在北京扎根的外地人越多,北京土著中的“弱者”就越被边缘化。
因为他们个人竞争力,拼不过外地人。
惴惴不安与底气不足,本质上,是弱者面对强者时的心虚。
但他们不会直说,而是用刺耳的优越感,来包裹和掩饰自己的自卑。
北京大爷口中“占北京的便宜......最后又跟你离婚!”透露出的“被害妄想”,就是由此而来。
可是能够留给这些人优越感的,也许也只剩下了“三代本地人”这个标签。
它如同一块遮羞布,维持着北京土著中的“弱者”们,最后一点心理优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在社会底层,地域歧视的偏见越大。
因为他们是内心不安感最强烈的群体,并且还会将这些压力,全部归因在外来客身上。
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深圳、广州,本地人与外来客的博弈从未停止过。大城市的资源优势,催生着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如同自然选择一般,无可避免。
后记:
我带着复杂的心情写到这里,想暂时搁笔。脑海中依旧盘旋着:
对以“北京大爷”为代表的、这个群体的凝视;对国家户籍制度的旁观;以及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反思。
这些话题在未来,一定还会有许多角度,等待着自己一一切入。
此次新闻事件的重点是“相亲”,但我通篇绕开了它。文末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没想过批判这种相亲模式,也小小地期望舆论对待他们时,能够手下留情。
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诉求不同,他们有权利选择适合的路径,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路径确定好了,总能遇上合适的同行者,在这里祝福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