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研读王崧舟老师《城南旧事》所感
整本书教学,教什么,一线教师们往往不清楚,就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最后针对这本书学生也不清楚从中学了些什么,所以,一本书要让学生学习什么,是主要的。也就是要制定整本书的核心目标。
《城南旧事》故事发生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北京城南小胡同,讲了英子与秀贞、妞儿、一个为供弟弟上学而偷窃的年轻人、兰姨娘以及宋妈等人的交往和他们的遭遇。小说中的人物最终都离英子而去,包括她的父亲去世,使英子意识到自己需承担家庭责任,展现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
王崧舟老师以“如何以整合思维的方式深化整本书问题”,如何整合思维呢,王老师就《城南旧事》整本书制定了核心目标和条件目标。
核心目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品读经典情节、关注社会环境等方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乐于分享读书心得。
条件目标:学习故事串联类长篇小说的基本阅读方法;通过话题交流,深入阅读思考,认识离别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在离别中永别实际的童年,也在离别中永存心灵的童年;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人总是在离别中成长,要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时光。
王崧舟老师把分析人物形象、品读经典情节、关注社会环境等方式整合思维,怎样把分析人物形象、品读经典情节、关注社会环境以“离别”话题,进行思维整合。
一、反常态为抓手,分析人物形象
日常教学中,我们也让学生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就是以文中的事件、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而王崧舟老师的分析人物形象,和我们的做法恰恰相反。“聚焦性格,思考离别”,分析人物形象是在为主话题“离别”服务的。
王老师是由人物的性格特点猜测对应的人物。王老师展示出人物性格特点,学生猜测对应的人物。根据图表可以看出,这些跟英子生离死别人物,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心地善良的人、苦命的人,都是爱孩子的人。
二、以发散思维训练为重点,品经典情节
这个环节王崧舟设计为“选择典型,体悟离别”。分析了人物形象,就对典型情节进行品读,在品读中体会一次次离别带给英子的感受。
王老师以一个主问题让学生体悟“离别”。“你们还记得吧,这五次离别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这个主问题就是让学生畅谈离别情节和感受,这就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重点品析了第一次离别,分析离别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学生从中感受到了英子的无奈,无助,纠结,担心这些情绪。以典型的离别分析,教给学生品析的方法,学生再从其余四次离别中体会英子的情绪。
三、以情境为触发点,感悟成长
《城南旧事》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时间的久远和学生的生活完全脱节,怎么让学生在体会离别中成长,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时光呢,这是教师平时教学中不容易做到的。
王崧舟老师设计为“联结生活,触发成长”,以情境教学为支架,以英子的离别打通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境设计为“孩子们,在生活中,你也遇到过类似的离别吧?跟谁离别?什么时候离别?在哪儿离别?以什么方式离别?为什么会离别?能跟大家交流交流吗?”联系到学习的生活,让学生走进离别,加深学生对离别的理解与感悟。
又一个环节是“细读范例,感悟成长”,细品最后一次离别,品读最后一次离别的细节描写和前几次作对比,英子的表现是不同的,可以看出英子在父亲去世时是镇定、安静的,英子在离别中成长。
王崧舟老师在本环节中又设计了一个情境化教学,“在一次一次的离别中,英子在成长。就如现在,你就是成长中的英子,你十二岁,你已经离开了自己的爸爸,你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个大人了,那么回过头来,各位英子,你想对小说当中曾经跟你有过深深联结的人物说些什么呢?来,打开作业纸,请你任选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把自己想象成现在的英子,把你最想对他(她)说的话写下来。”这个情境设计就是让学生体会人总是在离别中成长,要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时光。
我们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往往不知如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教育,王崧舟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用情境化教学设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英子,打通自己与英子的生活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品德教育。
王崧舟老师以“离别”为主线,以整合思维的方式深化整本书阅读,从王崧舟老师的课例中可以看出整本书教学要抓这本书的一个点,再用小说中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分析“离别”。
王崧舟老师的课我们只能望其项背,所以我的思考和分析是浅显的,不能把里面的精彩都分析出来。王老师给一线语文教师如何教整本书提供了一个思路,值得我们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