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西岸,岳麓山脚,坐落着一座古朴雅致的庭院,它既是人才辈出的千年学府,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地标,它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楚地自古人才辈出,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集聚。书院的大门有一副集句联:上联是“惟楚有材”,源自《左传》;下联是“于斯为盛”,出自《论语》。
800多年前,朱熹长途跋涉,从福建来到湖南长沙,与时任岳麓书院主教的张栻讲学辩论。开讲时,座无虚席,盛况空前。这次长达两个多月的“朱张会讲”,开创了不同学派在岳麓书院自由讲学之风,成为交流对话、求同存异的典范。“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张栻在《岳麓书院记》中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道济民,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从古代思想家王夫之,到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再到革命先辈邓中夏、何叔衡、唐才常……从岳麓书院走出的无数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成为历史天空中的闪耀群星。
岳麓书院之所以走出如此众多的实干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传统中,有着强烈的经世致用色彩。从早期湖湘学派的“实学”色彩,到王船山“欲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从魏源批判考据学开启晚清务实之风,到曾国藩“禁大言以务实”、左宗棠“弃虛崇实”等,湖湘文化中经世务实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正是岳麓书院所倡导的这种经世务实传统学风,使得近代以来,岳麓之地呈现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蓬勃气象,这也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尤其是通过毛泽东等一大批杰出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前身之一)迁入岳麓书院旧址,时任校长宾步程手书“实事求是”,制匾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意在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1918年6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后,与蔡和森等寄居在岳麓书院半学斋,一起实践建设“岳麓新村”的构想,同时积极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毛泽东寓居岳麓书院期间,深受实事求是这一学风的濡染熏陶,“实事求是”也成为他日后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武器。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实事求是得到广泛实践和充分检验,逐渐发展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党领导人民取得各项事业不断胜利的重要法宝。实事求是精神不仅是岳麓书院的,更是全民的精神财富。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当地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习总书记明确提出:“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和有重要影响的地方。”,把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赋予了岳麓书院新的时代定位,其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如今,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书院精神在现代校园中仍然焕发着盎然生机与活力。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吾辈更当不忘使命,用党的奋斗历史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并为之奋斗的事业接力下去,为学术和科研注入蓬勃力量,新征程,新奋斗,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