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来看,一个孩子经常说随便,反应的不是他总被平等对待,反而是她的需求大多数时候都被忽略或者压制了。
父母只有听懂“随便”背后的潜台词,才不会因为孩子一句回应就火大,才能从根源上去解决孩子“积极性”问题
1. 孩子敷衍说“随便”是清楚自己根本没有决定权。
为了“尊重”孩子,我们很“民主”的将事情的选择权交给孩子。但是当孩子做出决定的时候,我们又希望他的决定得是我们满意的答案,有时伤害了亲子关系还不自知。
反思:这一点深有感触,以前也经常出现让孩子选择而父母却一再否定孩子的选择结果。以后如果遇到这种问题例如孩子嗓子不舒服,让孩子选择吃什么的时候,先和孩子一起分析嗓子不舒服什么东西不能吃,然后再让孩子做选择。
2. 孩子冷淡说“随便”是家长总比孩子还“能干”
生活中,我们总觉得孩子做的不好,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享受自己被孩子需要的状态,所以,总是事无巨细的“帮助”孩子结果是什么呢?
武志红说“太喜欢包办事情的父母,会把“我很有用”这种“好我”留在自己身上,然后把“你没用”这种“坏我”投射到孩子身上。”
我们总比孩子“能干”才是孩子动手劳动能力差,独立自主能力弱,懒惰没上进心,不知道怎么与人协作沟通,没办法为自己做决定和选择的最根本原因。
我们总看不惯孩子说“随便”,抱怨他们对什么事都不上心。但孩子冷淡背后的潜台词是“你把什么都想好了,做完了,我是真不知道自己还能有什么用。”
反思:中招,在孩子小时候,自己和老公就是事无巨细都替孩子去做的父母。尤其是老公现在有时候还是会这么想,这么做。
3.孩子怯懦说“随便”背后是深深的“不配得”感
过分懂事的孩子,他们从来不做选择。即便他们心里有自己想要的,但说出口也会是“随便,我都行”因为对他们而言,表达需求就是对别人的“索取”,如果自己有明确的选择,更是对别人的一种打扰。
他们“随便”的背后的潜台词懦弱的令人心疼:我真的配的选更好的那一个吗?
反思:孩子在去别人家的时候,别人给什么好吃的,孩子总是不要,细想一下,自己在这里面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4. 父母们要做到“真尊重”,孩子们才不会“假随便”
~别再搞“虚假的民主”
青春期所有矛盾,实质都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独立需求增加与自身管控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我们认识到要给孩子权利,但又没办法真正放手,其实是担心还有一松手就“失控”。《自控力》一书中指出,自控必须先有“自”才有“控”
如果孩子大脑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知没有得到充分锻炼,他是没有办法体验到真正的“自我”的,也就一直达不到“自控的状态”。
所以“虚假的民主”看似是帮助孩子上保险,但实际上是限制孩子的能力发展。搞“虚假的民主”伤害的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信任。
~多给孩子“负责”的机会
把孩子培养的更“能干”,不是给她讲多少“你要想办法、你要有主见”这样的大道理,而是真的让她去“干”。不放过生活中任何一个能干事的机会,鼓励孩子“负责”到底,才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才能让孩子的能力自然生长出来。
~肯定孩子本身的价值~
父母不能盯着孩子的短板,而是顺应孩子的优势去培养。
焦虑怎么来的?亲子冲突怎么来的?是我们父母都太爱挑孩子的“错”了。而当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独特之处”肯定孩子本身的价值,矛盾就不存在了。
我们一定要相信,所有孩子的内心都天然具有被主流社会接受的愿望,我们只要尊重他就可以了。
真心尊重孩子,孩子就会有自我生长的力量!真心尊重孩子,孩子才不会用“随便”糊弄我们,也更不会用“随便”糊弄自己的人生。
反思:这篇文章读完,自己也明白了孩子“随便”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她需要得到家长的尊重,需要自己有决定权,需要有配得感,这一切都是父母能给予的,作为父母,应当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把孩子事还给孩子,远离包办父母。让孩子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