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灰瓦房顶的老屋
可能是斑驳的老墙
或凹凸不平的老桥
也可能是一根见证了城市工业发展的烟囱
甚至,可能只是你熟知的一间厂房
一条小路,一块石碑,一片广场,
一段戏曲,一门手艺,一张旧照、一把太师椅、一台织布机
再没什么故事比老南阳的事儿更动人了
8月20日下午,由河南云中燕文化公司策划组织,民进南阳市委、南都晨报社、南阳文化江湖联袂主办的首届文化论坛在常绿大溪地营销中心隆重举办。殷德杰、吕风林先生率民进南阳市委30余名会员参加,青年作家鲁钊、乔峰、丁梦、王渊博、刘平家、袁永强 、流浪诗人、魏蕴晓、张玥、寒冬、罗秋渊、杨静、月上千风、巴志强等共同出席盛会。
本次文化论坛以“城市与文学”为主题,殷德杰、吕凤林两位老师分别讲述了老南阳的精彩故事,马东伟、乔峰、刘平家、崔冰、巴志强先后做了发言。
室外花红草绿,室内清爽宁静,午后的阳光慵懒地照进窗棂,时光在老故事的讲述中慢慢流动——
一座城市城建的改变,总牵动千上万人的生活。从2005年南阳“四城联创”开始,到筹办农运会期间的火热城建,到后农运时期城建规划进一步大刀阔斧,板块儿分明。南阳城就这样在原来“梅花寨”的基础上一圈一圈“变胖”,内里一块儿一块儿“变新”。
现在解放路一片萧条,只剩些铁匠铺子。48年的时候这条街叫中山街,清末的时候,这条街分为两段,南段叫南门大街,北段叫长春街。那时候这条街商号林立,卖玉雕的“大发大”、“兴盛德”,做金银的老凤祥、天成、老万年,卖丝绸烙画的“旭长仁”、“永发恒”……一派繁华。至今你去看那里的老房子,镂花雕窗的二层木质阁楼,做工精巧的门楼头,尚可让人想见当初此条街的兴盛。
用每隔十年的时间去审视它,变化竟然如此之巨大。它是变化中的中国一个极具代表的缩影——曾为帝乡,曾经位居水陆要道,中原门户。而今,它像许多内陆三线城市一样,在自我摸索之中,跌跌撞撞一直走到现在,愿它在南阳各行各业同仁的努力下,有一个属于自己本色的美好未来。
时光流逝,我们老了,她愈发温柔美丽大方,这样的南阳城,这样的家乡,如平坦养育我们的土地,如灌溉滋养我的河流,如慈祥的母亲哺育一代代南阳好儿女!
当我们不再奔波生计饿肚子,当我们在摩天大楼里冬暖夏凉,当我们周游世界的时候,我总会不经意想起老南阳的点点滴滴,那么土得掉渣,又那么暖心窝子……
论坛结束,莅临嘉宾共同体验了大溪地大平层样板房。于风景秀丽的白河岸边,邂逅一处可以传世典藏的平墅美宅,惊艳了时光,扮靓了心情,一切如视线可及的河面水鸟,悠然而轻盈。